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17年9月1日至30日茶文化产品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6929

书名:《茶叶微生物产品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版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黄友谊主编

书号:ISBN 978-7-5184-1522-9

定价:38.00

出版日期:201708

内容简介

    “神奇”的微生物与“博大精深”的茶相结合,注定会产生特殊的历程与结晶。六大茶类中以普洱茶为首的黑茶是由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不同的微生物区系造就了品质风味各异的黑茶产品。微生物既能影响红茶的发酵、乌龙茶的做青,还能影响茶树营养代谢与茶产品的安全卫生状况,而且利用微生物还能使每年大量浪费的夏、秋茶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增值增效。然而,微生物在茶产业中的应用却是刚刚开始。

    生物技术已成为影响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将生物技术融入茶叶科学当中,必然可以推动茶叶科学快速提升与发展。借助于生物技术,开发生产茶叶新产品,推动茶资源高效利用与增值增效,必然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在茶叶高级人才培养中拓宽知识领域,补充相关生物技术技能,对推动茶叶生物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茶叶生物技术课题组长期开展茶叶微生物产品开发工作,黄友谊教授结合个人研究工作的长期积累,邀请国内相关院校的专家共同编写了《茶叶微生物产品学》教材,总结了国内茶叶微生物产品研发的现状,对推动我国茶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微生物与茶产品的生产自古就联系紧密,长期以来人们对微生物发酵黑茶和红茶菌的研究总结较多。近20年来,微生物在茶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在茶产业发展中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茶叶微生物产品。微生物非常神奇,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长代谢特性,可以发酵出不同风味品质的茶产品。微生物不但可以塑造茶产品的风味品质,还可以增强茶产品的功能,这为我们将微生物应用于茶产业中提供了无限的遐想。

    利用茶资源开发生产各种茶叶微生物产品,尤其是具有明显养生功能的茶产品,无疑将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促进人体健康。因此,及时将已有的茶叶微生物产品和技术整理成体系,无疑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可以推动茶叶企业进行茶叶微生物产品开发,提升生产技术,带动茶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本教材共分十五章,具体编写分工:华中农业大学黄友谊编写第一、四、五、八章;西南大学曾亮编写第二章;普洱茶研究院刘聪编写第三、六章;华中农业大学姚燕妮编写第七、九、十章;华中农业大学朱雯编写第十一章;西南大学孟庆编写第十二章;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编写第十三章;云南农业大学龚加顺编写第十四章第一节;云南农业大学王秋萍编写第十四章第二、三、四节;江西农业大学黄莹捷编写第十五章。全书由西南大学杨坚主审。

    本教材参阅和借鉴了很多专著、论文等文献,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相关院校和同仁的大力支持,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欣然撰写序言,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热情审订第二章第一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张玲苓热情审订第二章第二节,广西梧州茶厂何梅珍高级工程师热情审订第二章第四节。本书的出版同时得到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和园艺林学学院的支持,特一一致谢!

    利用微生物可以高效开发利用中低档茶资源。本教材综合介绍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微生物产品发酵生产技术,对开展微生物发酵生产茶产品具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内容共分为15章,分别是绪论、黑茶产品、红茶菌产品、金花菌产品、酸茶产品、茶酒产品、茶醋产品、乳酸菌茶产品、灵芝菌茶产品、虫草菌茶产品、高香茶产品、冷泡茶产品、功能性普洱茶、茶源活性成分发酵生产、其他茶叶微生物产品。

    本教材除可用于普通高等院校茶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外,还可供茶叶生产与科研相关技术人员及茶文化爱好者参阅。

    黄友谊,博士,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依托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并负责茶叶生物技术课题组,长期从事茶叶微生物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为湖北省茶叶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顾问,湖北省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期刊审稿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横向课题30多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原卫生部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课题。主编著作3部,参编教材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省级技术成果7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4项,荣获湖北省“全省优秀茶业科技工作者”称号。

 


第二名

编号:GDZPS6004

书名:《茶叶密码》

版别: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郝连奇编著  张正竹审阅

书号:ISBN 978-7-5576-0831-6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茶叶密码》并不是茶叶学术性的研究类书籍,只是一本茶叶科普类图书。目的并不是在茶叶生物化学、审评与实验上进行深度探索,而是定位为一本有关茶与健康的普及型小册子。

    《茶叶密码》告诉我们,茶叶主要含有哪些神奇的物质,影响我们口味的是哪些物质,对我们有保健功能的又是哪些物质。

    本书的价值在于将复杂难懂的茶叶生物化学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神秘的化合物能够看得见、喝得到,变成可观、可感、可触的东西。在富有趣味的表述中,不仅知道了怎样泡好一壶茶,而且明白了茶对健康的意义。

郝连奇,男,1971年出生,现任天津市茶叶学会理事长,天津津门紫砂会馆馆长。硕士、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考评员。199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曾就职天津市茶叶公司,创建天津市胜利路茶城,茶语器文化中心,非常茗连锁店,草木人职业培训学校,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的研究和科普工作。被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被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聘请,录播17集《茶与健康》节目。

 


第三名

编号:GDZPS4421

书名:《中国茶叶词典》

版别: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陈宗懋 杨亚军主编  俞永明 王存礼 梁月荣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535–0029–4/S•001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1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辞典的形式反映茶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全书分“茶性”、“茶技”、“茶类”、“茶饮”、“茶文史”、“茶经贸”六个部分,共3433个词条,约70万字。内容分类合理,词条文字简洁、严谨、科学有据;易查、易懂。是目前市场仅有的一本小型茶学工具书。

陈宗懋是工程院院士,杨亚军是国家茶业首席科学家,均系茶学界的领军人物,出版有《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等标志性作品多部。

 


第四名

编号:GDZPS5874

书名:《制茶学: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夏涛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21289-3

定价:48.50

出版日期:201601

内容简介

《制茶学: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是讲授茶叶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通过《制茶学:第三版》(普通高等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制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会主要茶类制造,了解国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能从事制茶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第五名

编号:GDZPS1093

书名:《茶业通史》(第二版)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109–12685–5

作者:陈椽编著

定价:50.00

出版日期:200809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第六名

编号:GDZPS3091

书名:《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审评》(中国茶文化教程丛书)

版别: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文华主编

书号:ISBN 978-7-5392-5982-6

定价:18.00

出版日期:201105

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学教程丛书: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审评》除了介绍茶叶的基础知识外,重点在于“茶叶的栽培、加工和审评”,以使学生们在学习茶艺之前,先奠定茶叶科学的基础知识。茶学不是我的专业,更非我的专长,只是多年来在学习研究茶文化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学了一些茶叶科学的有关知识,积累了点滴的心得体会,才使我有勇气承担编写本教材的任务。因此本书不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充其量只能算是我个人的读书心得笔记而已,书中介绍的都是茶学界公认的科学知识。编写中自然要参考诸多茶学著作,其中尤以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对我帮助最大,教材中大部分定义和资料都是引自这部大辞典。其次,在茶叶审评部分,沈培和、张育松等先生编著的《茶叶审评指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也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资料。

 


第七名

编号:GDZPS1249

书名:《评茶员培训教材》

版别:金盾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82–8422–7/S•1776

作者:杨亚军主编  中国茶叶学会组编

定价:47.00

出版日期:200901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编。本书分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技能要求5篇26章。内容包括:评茶员的基本要求及培训方法,中国茶叶发展史及主要茶类的品质特征,茶叶标准及分级,茶业企业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茶叶的感官审评设备与操作,茶叶的包装要求及标签通则,茶叶的贮藏技术,中国6大茶类的加工技术与审评方法,茶叶与健康知识介绍及研究,茶业企业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技巧。本书内容充实,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合广大评茶人员、评茶员及评茶师培训班授课人员和学员、茶业企业各层领导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共分26个章节,主要对评茶员的基本要求及培训方法,中国茶叶发展史及主要茶类的品质特征,茶叶标准及分级,茶业企业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茶叶的感官审评设备与操作,茶叶的包装要求及标签通则等内容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杨亚军,男,1961年9月18日生,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自“七五”以来,先后独立或合作主持国家攻关专题、子专题2个、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重点科技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等3个、省部级重点专题等6个,参与组织完成首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从37个品种中筛选出25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正主持“十五”国家攻关课题、专题和国家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948项目、省基金共6项,并主持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

    二十年来,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作为区试阶段的主持人,参与育成了龙井长叶、寒绿两个国家级良种和苔香紫、苹云、碧峰3个省级良种,这些良种大多已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育种早期品质化学鉴定技术”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主持完成的“龙井长叶、碧云的育成与应用及龙井43的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茶数据库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

已培养和正培养硕士生各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合作出版著作6本。

 


第八名

编号:GDZPS0341

书名《爱茶者说》(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文丛)

版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书号:ISBN 7–5033–1449–4/I•1153

作者:王旭烽著

定价:18.00

出版日期:200201

内容简介

中国茶人是充分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载体:中国茶文化的流传过程,就中国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关系而言,乃是一个源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中华茶人在世界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最有力证据。中国茶人是中华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第九名

编号:GDZPS5632

书名:《茶树栽培学:第五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骆耀平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20399-0

定价:46.50

出版日期:201506

内容简介

    骆耀平主编的《茶树栽培学:第五版》共十章 ,涉及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扼要地叙述茶树栽培历史、茶区分布及生产概况;第二部分,根据国内外 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资料,系统地归纳、阐明茶树栽培 的生物学基础和茶树的适生环境,为茶树栽培技术的 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良好基础;第三部分,介绍茶园生产管理的栽培技术;第四部分,提出了茶园生 产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与思路。

本书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高等院校培养茶 学专门人才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广大茶学科技工作者、茶叶生产农业技术人员的参考学习用书。

 


第十名

编号:GDZPS4997

书名:《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施兆鹏主编  黄建安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14785-0

定价:39.50

出版日期:201312

内容提要

    《茶叶审评与检验》经过1979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修订后,现在进入了第四版修订。

本次修订扩大了修订队伍,参加编写的学校有湖南农业大学(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主编由施兆鹏教授担任,副主编由黄建安教授担任。本次修订结构上未作大的更动,有些章节技术较规范,并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因此内容上未作大的修改,只是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鉴于目前全国茶叶实物标准向茶文字标准过渡的时期,因此把原茶叶标准样和茶叶检验标准两章合并,第七章茶叶化学检验中,增加茶叶农药残留检验和重金属检验两节。附录中选录了一些茶叶产品和茶相关标准,以便查阅。并适当增加一些茶外形彩色照片。

 


并列第十名

编号:GDZPS6907

书名:《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

版别:武汉出版社

作者:[俄]伊万•索科洛夫编著  黄敬东译  李皖校

书号:ISBN 978-7-5582-0918-5

定价:49.00

出版日期:201612

内容简介

     首先要说的是,本书是我在2006—2011年间精心收集和研究了俄罗斯的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个人藏品、档案资料和文献之后写成的。相信其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两国有关专家对这段辉煌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俄中两个伟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之路并非始终都是坦途。他们有过边境冲突,也有过两国间开放互市举步维艰的时期,但在这种国际间的矛盾中,最后占了上风的往往是互惠的经贸往来。

1638—1862年间俄罗斯市场几乎所有的茶叶均产自中国,来自日本的茶叶少之又少。只是在1870-1890年间才开始了有规模地进口印度茶叶和锡兰红茶。

持续几个世纪的茶叶贸易带给俄罗斯和中国极大的福利,由此建立起来的互惠关系曾经是两个伟大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不同时期,万里茶道让成千上万的人发家致富。

在俄中茶叶贸易中,中国以下省份的作用和贡献永远闪耀着光辉:福建、江西、湖北、辽宁等等。而在经海路运送茶叶的港口中,永远会有如下几个名字:厦门港、广州港、营口港等。

在俄国,几十家长期经营中国茶叶的贸易公司积累了大量资本。19世纪末,俄国的大型茶叶贸易公司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了几千万卢布,其数额之大是当时俄罗斯的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因为超强的竞争能力,很多茶叶贸易公司成为百年老字号,这在当时是一个无人可及的奇迹。

俄罗斯、欧洲、中国生物界的专家们至今尚未界定茶树这种植物最早的生长地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中国率先了解到茶叶对人体的药理功能并向全人类馈赠了茶的知识。中国向世界贡献了茶树的栽培、种植和护理的知识;在中国,人们不仅是掌握了种茶和加工茶叶的全部技能,而且向全世界传播了一整套包括茶叶知识、沏茶器皿和工具、品茶礼仪在内的饮茶文化。遗憾的是,部分生产茶叶的技艺在18和19世纪已经失传,但在俄罗斯历史档案里还保存有有关这些茶叶的记忆。千年来陆羽的《茶经》已经在世界各国成为人们学习茶叶知识的重要的必读著作。

如果我的这本书可以在茶叶的故乡中国为发展和传播茶叶的历史和知识做出一点点贡献的话,我将深感欣慰。

2014年8月至10月,在万里茶道重走中,仅在俄罗斯境内,我们的行程就有差不多1万公里。所以,万里茶道其实是一条长约3万里的旅程。如果算上从伊尔库茨克到阿拉斯加的支线,它的漫长更是难以估量。

在遥远、浩瀚、壮阔的俄罗斯之旅中,我们一行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俄罗斯史学者、历史学副博士伊万•索科洛夫。早听说索科洛夫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万里茶道研究家,中国的研究者,大都在传说他的大名。待到终于相见,眼前是一个光头青年——酷,敏锐,干净,不废话,但是说出的每一句差不多都切中要害。

第一次的见面,我们相约在19世纪末莫斯科茶商准备取悦李鸿章的那个古怪又美艳的中俄合体茶楼前。在短短一天的莫斯科寻访中,他带着我们走了4个茶道旧址。回头看我们在俄罗斯的采访,这一天的效率是最高的。索科洛夫很会讲故事,而且学术上拎得清。结合历史地点和关键人物传略,他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将历史的脉络,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轻轻拎将起来。

尤其是,在我们从一个旧址转移到另一个旧址的途中,索科洛夫在车上打开他的笔记本,调出一些图片,以向我辅助说明个别细节。我没有料到的是,这并非重要的,不在他阐述重点的小杂碎,彻底颠覆了我走了1万多公里建立起来的有关于万里茶道的一些基本认知。比如,买卖城—恰克图的中俄茶叶贸易并非首发于茶栈,开始的地点其实是在山洞;比如,晋商常氏可能从没有在莫斯科开过分号,那张流传广泛的著名照片,所反映的不过是专营中国茶的一家俄罗斯茶店——在万里茶道的国境另一侧,茶叶运输和买卖从来就是俄国人自己的事,中国人不被允许也不可能过境经营;再比如,俄国领事、在武汉如雷贯耳的大巴公J.K.巴诺夫不过是个小开,他背后的后台老板才是大亨——这个身居莫斯科操纵俄国全国茶叶贸易的巨怪,仅送给他外孙女的一片地,面积之大就相当于东欧一个小国。

光头青年是位学者,他讲述的一切都是有史有据的,很严谨,很学术,这是与众多活跃在这条商道上的研究者都不同的。途中,我们撩起关于他“俄罗斯茶道研究第一人”的头衔,他很冷淡地回答说,“没有这回事”,他不过是在19世纪前后俄罗斯茶叶贸易的狭小领域有点研究,一些结论被其他学者引用得比较多而已。

《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这本书,是索科洛夫4本研究著作中的一本,原题“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新书名是我拟的,以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使之一目了然。书中,索科洛夫考察了那个年代的油画、广告、茶叶包装、茶商不动产以及茶馆、戒酒协会和军队的有关史料,试图来说清楚一个问题:中国茶叶到底是什么时候普及了全俄,成为俄罗斯的国家饮料的。

这个问题实在不易回答,通过索科洛夫的分析梳理,也未能一口就给出一个简单一句话的答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梳理分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发生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的红扑扑、热乎乎、乱糟糟、生龙活虎的情节。它们有助于说明,茶叶,这来自中国的小小的、普通的自然饮品,是怎样搅动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并渗透到了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对于人类生活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不亚于战争、外交、政治变革的广泛而又深刻的改变力量。

在19世纪的一百年,尤其到其后期,茶叶贸易是俄国最大的产业,由此产生了一批豪门巨贾。若干年后,从这个冒险行业产生的原始积累,成为了发展其他产业的资本。索科洛夫所提起的这一个线索,有助于让人们认清,俄罗斯今天的一些著名企业、产业、行业,其间仍流淌着源于一两百年前中国茶叶的基因。今日之“一带一路”,有历史的前情,又有时代的后续。

商业贸易是人类相互交往中极为密切、极为深刻也极为有趣的一种交往。身居产品上下游,购买者对销售者有时抱有感恩之情,有时也不乏腹诽之意。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事关切身利益,双方就像彼此的镜子,能照出对方不易自察的个性、脾气、毛病、缺陷,有时候,这种映照是放大的。对于原文中所涉及的有关于中国人的这一类描述,译者原样转译、不假修饰。我想,写作者禀着原本的情绪去写,中国读者带着平和的心情去看,自会明白其究竟,借此看清楚彼此,或恍然有悟,抑或付之于一笑。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中国区22个茶文化产品销售点的销售量

茶书网中国区总部: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联络处: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