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24年5月1日至31日茶书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11289

书名:《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

版别: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栋 刘建明主编  段洁 卢锦燕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74404434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考证为依据,简要面系统阐述了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客观的划分六堡茶的核心产地,肯定了桂青、苍梧种两大群体都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历史,根据制茶原理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由于六堡茶发酵技艺复杂,受原材料和加工场地环境及设备影响,发酵的时间和温湿度的控制及微生物菌群各异,也是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书中一些数据也只是经验数值,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主编通过对六堡茶一千多年历史的追溯和复原,对传统制作技艺和创新工艺进行分析,对近代六堡茶工艺和品鉴进行总结归纳,相信这本《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不仅可以让您轻松全面的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正本清源,还可以挑逗起你品茗的味蕾,这是一名六堡茶匠人的初心。感谢一直关注与支持此书的单位与个人,感谢中茶公司张均伟、广西茶叶学会黄家琪会长、湖南农业大学陆英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华玲研究员、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冉博士和梧州学院茶学专业讲师魏诗琴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和资料。

陈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曾任: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茶叶科长、副处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科学家(2007~2015),广东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3-2014),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巡视员(2014-2020),全国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15)。在名优红茶,风凰单丛茶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选育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与审评,黑茶类"越陈越好”品质机理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省部级多项茶叶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选育风凰单丛、丹霞系列白(红)茶等新品种6个,主编《现代农业技术实用教程》(22册)、《茶艺与评茶技术》等,参与主编《中国名优茶选集》《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等专著10余部,发表比较有价值的茶叶研究论文30余篇。

刘建明,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梧州工匠,六源茶业技术总监,高级制茶技师,评茶师,茶园管理师,高级考评员,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创立了非遗传习所,编写了六堡茶制作技艺教案,参与六堡茶民间斗茶规则制定和部分标准的起草;编写六源企业生产及管理标准,发表六堡茶技术论文2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权一项。担任梧州学院茶学专业特聘教师,受聘为苍梧县中专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专家组成员,被广西标准化协会聘为专家库专家。先后培养弟子3人获县级非遗,培训在校学生、制茶师、评茶员、农民工等国内外茶爱好者近千人,学徒们屡获各项赛事殊荣。在六堡茶传统工艺传承上,恢复六堡茶古法七星灶烘焙工艺和槟榔香的加工技术,特别是对关键技术一木桶堆闷和双蒸工艺掌握得炉火纯青,总结出一套传统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的“刘建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双蒸工艺改进创新工作法”获市总工会(梧州工匠学院)认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独立自主的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屡获历届斗(评)茶等各类大赛奖项共52项。担任多届梧州市、县各级的斗茶、制茶及农民工技能比赛的评委,是一位少有的兼通六堡茶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匠人。

 

第二名

编号:GDZPS5924

书名:《茶香浸校园》

版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瑞敏 王巍主编

书号:ISBN 9787561382677

定价:28.00

出版日期:201509

内容简介

“茶能性淡为吾友,从来佳茗似佳人。”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民俗风情里,茶都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体。茶德之美,成为人类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著名茶业专家庄晚芳教授以其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中国茶德。茶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教育作用和文化魅力,茶文化以其科学性的知识理论、趣味性的实践操作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王瑞敏、王巍主编的《茶香浸校园》将茶文化引人校园,充分利用它的教育功能,通过多种途径使新世纪的小学生认识、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四名

编号:GDZPS9478

书名:《茶船古道》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麦 苏爱清 龙天传 赵洋合著

书号:ISBN 9787540788292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以往众多讲解六堡茶种植加工、品鉴收藏等基础知识的书籍,这本《茶船古道》主要聚焦于历史,试图为读者还原当年大批量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被运往海外的壮美画面;同时引导读者置身于茶品之外,从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六堡茶的发展历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懂过去才能知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茶船古道》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必读之书,而且值得多读。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两广、港澳、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学习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进阶的必修课,而阅读这本《茶船古道》就是绝佳的途径。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持续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沿着茶船古道线路走向一路追踪探访,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进行抢救性的采访记录,把一手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老照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们。仅从开篇的几个小节,你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解说之详尽、数据之齐全、图片之珍贵,这是一本用心之作。它能为读者拨开云雾,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看六堡茶的枝繁叶茂、兴衰起落。全书3章,33节,多达400多页,内容足够饱满,阅读起来也十分轻松,这得益于丰富的历史照片,以及大量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生动的自诉,使这书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具感染力。 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翻阅此书犹如观看一场大型纪录片。

    书中,第一章概述了“茶船古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线路、茶叶运输和制作工艺的变迁;第二章,把茶船古道线路中重要的转运点、生产点及海外主要消费地做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透过文字,你能深切感受到六堡茶绝不单是一杯茶,它还是很多家庭生计的维系、生命的保障、生活的必需品;第三章,通过讲述者分享的一个个故事,把看似零散细小但又不可或缺的历史汇聚起来,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六堡茶历史轮廓,丰富了人们对它的认知。茶船古道承载着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促进着六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亲身经历那段起起落落的历史,却可以边品茶,边读《茶船古道》,重新再认识我们手中的那杯“红浓陈醇”!

    杨麦,梧州日报编辑,广西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史学、文学、茶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医药、戏曲、饮食、书画艺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组织开展“茶船古道"大型历史文化挖掘项目,带领专业团队完成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海内外线路的调查考证,在业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茶船古道"文化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苏爱清,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历任梧州日报社专刊中心主任,梧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任梧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三级调研员。

    龙天传,男,梧州日报社。

赵洋,梧州日报社记者。


 

第五名

编号:GDZPS9519

书名:《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

版别:民族出版社

作者:田茂旺著

书号:ISBN 9787105162604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2107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以下内容:绪论,说明选题缘由、研究价值,理清南路边茶贸易研究动态,阐明把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呈现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第一章,宋明时期蜀茶博马的确立与商营贸易的萌芽。第二章,清代前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兴起与兴盛。第三章,清代后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衰落。着重分析嘉庆以后南路边茶产销逐步下降、引票泛滥、茶税积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管理制度的设置。研究清代商营茶政的主要内容。分析打箭炉榷关税收制度与人事管理制度。第五章,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中的商人及经营形式。第六章,清代汉藏商人在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中的市场开拓与合作。第七章,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衰落。结论,通过前文的论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管理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机构与茶政法规,二是南路边茶商营贸易本身的演变历程,三是参与经营南路边茶的商人。

田茂旺,男,土家族,重庆黔江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史、区域社会文化史、汉藏贸易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教育部课题一项,参研国家级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新华文摘摘要各一篇。


 

第六名

编号:GDZPS10977

书名:《建阳小白茶》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麟编著

书号:ISBN 9787533568573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野生茶树。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茶,作为健康饮料的功效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如兴奋解乏、益思少睡、消食去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等,历代医药书籍均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效用也在不断扩大。从初期的药用,发展到宫廷的高级饮品,再逐渐成为大众“人家一日不可无茶”的普通饮料。饮茶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茶饮方式的不断改变,制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提升。茶叶从生煮羹饮开始到晒干收藏、制饼烘干,逐渐地通过蒸青、榨汁、降低苦涩把茶饼做到极致,创造了外观、香味口感极佳的团茶,在宋代时期被皇帝所赏识,成为贡品,兴盛一时。明朝朱元璋罢拙团茶后,散茶出现,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从明朝至清朝,各种茶类加工工艺相继出现,发展很快。短短的几百年,就从炒青绿茶的创制发展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类别较为齐全的各种茶产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式茶产品的增多,有人从“微生物发酵说”开始,逐渐演变成按“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方法对茶叶产品进行分类。后来,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根据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素变化程度的顺序,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方法,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六个茶产品大类。

    白茶是茶产品的一个大类,它属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外观如银似雪而得名。其实,在白茶中根据茶叶树种和叶片大小还有具体的品类之细分。茶界泰斗张天福在调查研究白茶创制发展的路线时曾经有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之说。这里所说的小白、大白、水仙白虽然是白茶大类中的几个细分品类,但人们日常都习惯将其称之为白茶。小白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茶,发源于建阳区漳墩镇。清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由漳墩先民肖氏创制。当时肖氏用当地的群体种菜茶晾制的白茶,其毫芽和两片叶叶背绒毛灰白,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白毫”“白仔”。白毫茶因最早出现在建阳的漳墩镇南坑村,历史上也被称为“南坑白”。建阳群体种菜茶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所产的白毫茶,毫纤细,叶张幼嫩,因此,又称之为“小白茶”。

    建阳还是水仙茶树的原产地和水仙白茶的发源地。19世纪中叶,建阳小湖镇大湖村先民用水仙茶树鲜叶进行挑针,挑针后的鲜叶用来晾制水仙白,从而创制了水仙白茶。水仙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水仙白茶产品归类为大白茶。在茶业发展历史上,建阳是中国白茶的重要产区。建阳小白茶的创制开创了白茶类产品的历史先河,为中国白茶类产品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建阳创制的两个白茶产品中,小白茶创制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技术最为成熟,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白茶产品产销最最大,是建阳白茶品牌的代表性产品。这本技术专著基本是以小白茶的传统工艺技术与悠久文化积淀为核心和主线进行取材,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与水仙白茶两个产品的前世今生,因此在确定著作主题时就将本书定名为《建阳小白茶》。

    建阳白茶的品种很多,有传统工艺生产的小白茶,有水仙茶生产的水仙白(属大白茶),还有引进大白茶树生产的大白茶,众多品种生产的白茶极大地丰富了建阳白茶的内涵。但在众多的白茶品种中,建阳白茶的主导产品还是小白茶与水仙白茶。在生产实践中,建阳既生产小白茶,又生产水仙白的茶企很多。虽所产白茶产品不同,但制作工艺基本大同小异。本书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而研究内容的取材又主要来源于小白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就会存在研究内容的概念把握,对此特别需要作个说明。在编著本书内容中的几个概念表述上,考虑到本书的实际应用效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既不好用小白茶概念来定义,又不好用水仙白或大白茶概念来定义,故只能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比较贴切。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书中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茶企茶人在实践中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迷茫和异议,还可以用建阳白茶概念把小白茶与水仙白两个品类的内容统一起来论述,消除读者心中对几个概念问题的疑问。

    《建阳小白茶》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发展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花色品种、制作技艺、品质特征及品鉴方式等。相信通过对建阳小白茶知识和文化的全面介绍,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茶人茶友更加全面地了解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让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以更优秀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大众。

吴麟,高级工程师、高级(一级)评茶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平分校客座教授。曾任福建省建阳茶厂厂长,后任建阳区茶叶协会顾问、建阳区白茶协会技术顾问。陆续在《中国茶叶加工》和《福建茶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七名

编号:GDZPS7904

书名:《潮茶108问》

版别: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维毅著

书号:ISBN 9787218112398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905

内容简介

    作者王维毅是一个连自己也无从确信,但分明又与潮茶超有缘分的人。也许是前世茶缘,也许是初见的怦然和久饮不厌的味道,注定了这个原本所学非茶、所事非茶的蓟北潮人,终因茶心所使,潜心十年撰写了两本潮茶文化著作。其中之一是已经再版的《闻道凤凰茶》,另一本则是此次修订版的《潮茶108问》。这个重订版的潮茶知识普及读本 ,用心在于贴近茶文化大时代的到来,以及快节奏下的阅读需求和广普需要,精选了那些与潮茶相关的觉知和认知,将其归集成108个问答。另需说明的是,这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是要积极回应广大潮茶爱好者的殷殷相约。选取这种寓茶寿含义于其中,且问答有序、点面结合的架构,除了寄喻潮茶的养益特性之外,同时也为了较好地兼顾阅读上的灵便性。尤其适合针对潮人食茶问题的答疑参考。全书以「感知潮茶气息,触摸潮茶历史,参悟潮茶文化」为索引,主要是便于立体呈现潮茶的质感,更好地析出潮茶的精华。同时也着重于对这一充满个性化的潮茶文化,进行多维的展现,以便在此基础之上的宽域传播与推广。由于这是一本既有快餐文化特点,又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读本,力求能够深度和宽度兼而有之,俗情与雅事并而收之。因而使这本通俗读物更加适宜差异化较大的各类读者群体。国饮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潮茶味道的确也别有一格。将别具一格的凤凰茶与工夫茶合在一处,化作有所体味、有所体认的文字,乃此拙作的一个宅心取向。

    就整体结构而言,从基本立意到谋篇布局,总的定位是潮茶知识普及和文化推广。然其侧重点则是突出了潮茶的形神气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依托中华茶文化这个宏大的背景,将潮茶文化的旧事和新知,进行必要的还原与探细。同时,有意将潮茶这个子文化与国饮文化母系统进行对接,并针对应当被关注的问题进行归拢及梳理。在尽可能易读易懂的基础上,力图使每个问答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可读性。

纵观往昔,茶和茶的文化始终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今天的所写很可能就会被明天刷新。故此,对于认知能力所限而存于书中的“香淡韵薄”或者粗漏之处,绝不抱残而言美,更祈方家予以厚正。或可如此,则能有益后来之借鉴。不期浮华为养趣,但使利他向心求。这是从心而觉的茶之正味,也是从心而觉的茶文化的大美所在。此书再版之际,说句有感而发的话,有茶的生活不枯燥,有茶的生命不干巴。或许可以站在当下作个推想,能够增加生活和生命的温润度,这大概就是现代人蜂拥入茶的动因吧?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算得是有幸赶上并见证了一个极好的茶时代。在新一轮茶文化如旭日喷薄的当口,但许假以时日,必定还会见证潮茶文化的飞鸿突起,渐入佳境。必定还会见证潮茶之风的日渐远布,广行于天下。因为,它的确是香韵十足、味道兼优。更因为,它的确有很强的个性风韵在。

王维毅,原籍天津蓟县。改革开放初期,分配到粤东食茶之乡潮州,由此打开了有茶的人生方式。国饮文化的博大精深,潮茶味道的别具一格,引发了一个原本属于茶外之人对潮人食茶文化的深厚兴趣。正是有了这个兴趣,才感知到触之可及的这杯茶,它不仅有津润口喉的柔美,而且还有悟见内心的力道。既然是天意安排下了如此的茶缘,则理应以敬天之诚答谢内心。是故,读茶十年,并撰写下《闻道凤凰茶》和《潮茶108问》两本茶书。


 

第八名

编号:GDZPS3469

书名:《云南普洱茶化学》

版别:云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龚加顺 周红杰编著

书号:ISBN 9787541641572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110

内容简介

    该专著是周红杰教授和龚加顺教授带领团队成员10余年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同时也囊括了国际、国内普洱茶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专著提示了普洱茶茶原料、加工、储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机理;阐述了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光谱学特性、生理功能及这些特征成分对普洱茶品质的重要贡献;阐明了主要成分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提出普洱茶品质评判的标准。该书还在普洱茶风味化学、普洱茶安全性、普洱茶保健功能及其物质基础、普洱茶功能性成分提取方法与应用以及普洱茶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龚加顺,1971年生,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国茶叶学会会员、普洱茶协会会员、中国魔芊协会理事、云南省营养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点基金等5项,其他项目8项申请专利16项,授权8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伍达观“优秀教师”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食品物流学》、《功能性葡甘聚糖的设计与开发》、《云南普洱茶》、《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普洱茶健康之道》、《魔芋学》、《云茶大典》等专著及教材7部。

周红杰,1962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普洱茶国际评鉴委员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际标准化领域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15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专利24项,构建了普洱茶核心加工技术知识产权体系和标准体系;研发了可控普洱茶发酵设备和车间,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结合研究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普洱茶科学养生理论。主编撰写《云南普洱茶》、《云南名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茶叶冲泡技艺》等专著10部。《云南普洱茶》、《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重印22次,累计发行12万余册并以繁体、韩文出版,成为普洱茶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从事茶学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来,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获“首届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茶马奖’,首届中华茶商大会“全国弘扬茶文化突出贡献奖”等奖励25项。


 

第九名

编号:GDZPS7216

书名:《寻味六堡》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童团结著  韦文婕译

书号:ISBN 9787540782269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1709

内容简介

“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喜爱。”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茶的文句描述。袁隆平院士为本书题词“民以食为天,饮以茶为先”,可见茶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青睐,而广西梧州六堡茶是中国黑茶中最早通过茶马古道远销东南亚的珍品,被誉为“东方神奇的树叶”和“传说的中国茶”。《寻味六堡》是对广西特产六堡茶全方位的文化解读,一杯茶能品出六堡人的热情;一片叶能伸展出广阔的天地;一古道搭建出古今中外交流的桥梁。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有关六堡茶文化的中英文版书籍,作者深入到梧州六堡茶区以实地采访调查的方式而创作的一部体验式文学作品。全书分为五个篇章,用通俗易懂的文学笔墨全面介绍了六堡茶的茶境、茶味、茶人茶事、茶史、茶文化等知识,寻根溯源、引经据典、资料详实,是研究六堡茶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书籍。

    《寻味六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作者遍访梧州,通过茶人和相关从业者的口述,纵横古今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六堡茶的产地讲述了其生长环境;六堡茶的味道体现了其繁杂、独特的制作工艺、品饮属性和健康属性;茶人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历史的回味品出了六堡茶的醇陈厚重之感;文化的演绎探求了茶文化的内涵。这里有匠人们的默默坚守孕育出的一方好茶,有依稀可辨的茶马古道繁华的历史痕迹,有不断承前启后的茶文化。

《寻味六堡》是青年作家童团结以通俗、文学的笔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生产、收藏、品鉴、民俗、品饮、传说、诗词等知识,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本介绍六堡茶的中英文双语版书籍,对于研究六堡茶的历史文化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六堡茶的国际交流和提升六堡茶的品牌效应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童团结,男,广西灌阳县人,1974生,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2010年桂林文学院小说签约作家,坭兴陶文化学者。在区内外55家报刊发表文章500多篇,发表或获奖论文40多篇。2012年6月出版广西第一本大墙文学小说集《等你回家结婚》(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广西第一本残疾人传记文学《点亮人生》(接力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广西第一本美术家传记《与山对话——刘益之传》(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坭兴陶艺名人》《坭兴陶收藏与鉴赏》《北流陶瓷100年》(漓江出版社),同时,主编广西灌阳县人民政府第一本对外交流的政府礼品书籍《神奇的千家洞》(漓江出版社)。近年来,致力于坭兴陶文化研究,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坭兴陶艺人物、收藏与鉴赏的中国作家。

韦文婕,女,广西南宁人,1995年生,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进行英文讲解,2014年应广西灌阳县政府邀请翻译政府礼品书籍《神奇的千家洞》(漓江出版社)。


 

第十名

编号:GDZPS6619

书名:《六堡茶大观》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马士成  杨麦 龙志荣等编著

书号:ISBN 9787540777388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1610

内容简介

     梧州,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名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堡茶。六堡茶,清朝嘉庆年间就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而著称于世。《六堡茶大观》一书主要内容分九大部分,分别为六堡茶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产技术、选购收藏、品茗鉴赏等。该书通过搜集、挖掘、整理现有历史文化,全面调查分析产业发展态势,紧跟潮流追踪六堡茶生产**技术,独特的口感﹑极具收藏价值及医疗保健作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多方面、立体式呈现千年六堡茶的独特风韵。该书可读性强,既可以作为六堡茶爱好者的科普知识手册,又是六堡茶从业人员、研究学者的工具书。

    马士成,茶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著名茶学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茶学系,师从著名茶学家、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导梁月荣教授。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技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制修订国家及省级六堡茶系列标准多项。曾先后任职或考察浙江、云南、湖南、广东等知名茶区,遍访名山,问茶论道。现任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院长、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副主任委员。

    杨麦,梧州日报编辑,广西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史学、文学、茶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医药、戏曲、饮食、书画艺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组织开展“茶船古道"大型历史文化挖掘项目,带领专业团队完成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海内外线路的调查考证,在业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茶船古道"文化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龙志荣,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综合协调科科长,广西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是多项科技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广西六堡茶科研人才小高地核心成员。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