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24年7月1日至31日茶书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0132

书名:《品茶图鉴》

版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05722477

作者:陈宗懋  俞永明  梁国彪  周智修著

定价:56.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214种茶叶、茶汤、叶底原色图片。提升您的生活品质,促进您的身心健康。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华民族最早发现、栽培、加工和品饮茶叶。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茶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生活文化中精致风雅的一部分。“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会友,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更是中华民族家庭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如今,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饮茶,茶已经遍及全世界,尽管饮茶习俗各国情和文化特征而有所差异,但源自中华。在漫长的历史中,茶由药用变为饮用,由粗放煎饮发展为细斟慢啜的品饮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茶的研究由茶叶的外观深入到茶叶的内质,从单纯味觉的享受发展为内含成分的利用。茶的魅力长盛不衰。当跨入一个新世纪时,让我们追溯历史,综观几千年中华茶业的发展的历程;放眼现代,浏览丰富多彩的中华茶类和品饮方式。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和中华农业科教贡献奖。获全国农业环保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两次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称号。在国内外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俞永明,中国农韭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剐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茶的宏观发展战略和茶树栽培、育种技术研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茶叶良种》、《茶树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无公害茶的栽培与加工》等科技书籍6本,是《中国荣经》、《中国茶叶大辞典》的副主编。

    梁国彪,现任茶叶研究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茶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晋升编辑,1996年晋升副编审,2002年晋升编审。梁国彪,1978年就读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1982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情报研究室副主任、茶叶信息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茶业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梁国彪主要从事《中国茶叶》期刊选题、组稿、编辑、出版工作,组织茶叶网站建设、茶叶文摘数据库建设、茶叶信息服务以及管理工作。2000~2005年6月担任《中国茶叶》杂志主编,2005年7月至2008年8月担任《茶叶世界》杂志主编。编辑和主编的《中国茶叶》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先后获得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多次获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优秀期刊奖。梁国彪参加《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经》、《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树栽培学》等专著的摄影,参编茶叶专著1部。梁国彪现任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情报学分会理事、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评估专家。2001年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银牛奖,2008年获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周智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周智修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长期从事茶叶科技普及与茶文化研究推广工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茶·健康》《茶童子喝茶》;任《茶艺师培训教材》《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副主编;参编《评茶员培训教材》《品茶图鉴》。组织开展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主讲茶叶基础知识、茶艺基础知识、茶的历史、茶与健康、茶的冲泡技艺等课程。曾多次赴日本、韩国授课。策划、组织举办2006、2013、2016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 二类竞赛),起草大赛技术规程、参与《茶艺师 职业技能标准》终审。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第四届、第五届“中国科协 工作者”。

 

第二名

编号:GDZPS10315

书名:《中国工夫茶道》

版别: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茶米著

书号:ISBN 9787519465179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2204

内容简介

    在工夫茶的道场里,我们原以“追求一杯极致茶汤”为初衷,却在一杯茶汤中感受着茶、水、火、器的诸多变化要素,在对茶汤极致滋味的执着追求中,渐渐感觉到“极致”的追求最终可能是“梦幻泡影”,慢慢地放下执着。当工夫茶人从“自我”那个空间(茶室)走出来,重新走人大街小巷中。那无处不在的工夫茶身影,如此朴实而充满烟火气;那一刻,我们或许会明白,生活才是工夫茶真正的极致“滋味”;那一刻,我们或许会明白,若能一直葆有那颗对茶的赤诚之心,有茶的地方,皆是道场。工夫茶,成形于清代中期闽南、广东潮州一带,具备完善的茶事系统:茶、水、火、器、烹制之法和品饮方式,“工夫”的精神一以贯之。综观当今中国,尚没有哪一个茶道体系如工夫茶这样古老且完整的。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自有其根源,那就是继承着中国历代茶事的核心精神。

茶米(郑潮彬),“茶履者”理念倡导人:“以茶为师,止于至善。”自小生长在工夫茶之乡广东潮州,习茶十数载。从泡茶、茶叶审评与审美、茶叶烘焙等,层层学习研究;对工夫茶道体系形成一定的认知和体悟。现从事工夫茶技艺的教学,以推广传播工夫茶道为宏愿。


 

第三名

编号:GDZPS7904

书名:《潮茶108问》

版别: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维毅著

书号:ISBN 9787218112398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905

内容简介

    作者王维毅是一个连自己也无从确信,但分明又与潮茶超有缘分的人。也许是前世茶缘,也许是初见的怦然和久饮不厌的味道,注定了这个原本所学非茶、所事非茶的蓟北潮人,终因茶心所使,潜心十年撰写了两本潮茶文化著作。其中之一是已经再版的《闻道凤凰茶》,另一本则是此次修订版的《潮茶108问》。这个重订版的潮茶知识普及读本 ,用心在于贴近茶文化大时代的到来,以及快节奏下的阅读需求和广普需要,精选了那些与潮茶相关的觉知和认知,将其归集成108个问答。另需说明的是,这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是要积极回应广大潮茶爱好者的殷殷相约。选取这种寓茶寿含义于其中,且问答有序、点面结合的架构,除了寄喻潮茶的养益特性之外,同时也为了较好地兼顾阅读上的灵便性。尤其适合针对潮人食茶问题的答疑参考。全书以「感知潮茶气息,触摸潮茶历史,参悟潮茶文化」为索引,主要是便于立体呈现潮茶的质感,更好地析出潮茶的精华。同时也着重于对这一充满个性化的潮茶文化,进行多维的展现,以便在此基础之上的宽域传播与推广。由于这是一本既有快餐文化特点,又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读本,力求能够深度和宽度兼而有之,俗情与雅事并而收之。因而使这本通俗读物更加适宜差异化较大的各类读者群体。国饮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潮茶味道的确也别有一格。将别具一格的凤凰茶与工夫茶合在一处,化作有所体味、有所体认的文字,乃此拙作的一个宅心取向。

    就整体结构而言,从基本立意到谋篇布局,总的定位是潮茶知识普及和文化推广。然其侧重点则是突出了潮茶的形神气韵,以及历史文化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依托中华茶文化这个宏大的背景,将潮茶文化的旧事和新知,进行必要的还原与探细。同时,有意将潮茶这个子文化与国饮文化母系统进行对接,并针对应当被关注的问题进行归拢及梳理。在尽可能易读易懂的基础上,力图使每个问答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可读性。

纵观往昔,茶和茶的文化始终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今天的所写很可能就会被明天刷新。故此,对于认知能力所限而存于书中的“香淡韵薄”或者粗漏之处,绝不抱残而言美,更祈方家予以厚正。或可如此,则能有益后来之借鉴。不期浮华为养趣,但使利他向心求。这是从心而觉的茶之正味,也是从心而觉的茶文化的大美所在。此书再版之际,说句有感而发的话,有茶的生活不枯燥,有茶的生命不干巴。或许可以站在当下作个推想,能够增加生活和生命的温润度,这大概就是现代人蜂拥入茶的动因吧?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算得是有幸赶上并见证了一个极好的茶时代。在新一轮茶文化如旭日喷薄的当口,但许假以时日,必定还会见证潮茶文化的飞鸿突起,渐入佳境。必定还会见证潮茶之风的日渐远布,广行于天下。因为,它的确是香韵十足、味道兼优。更因为,它的确有很强的个性风韵在。

王维毅,原籍天津蓟县。改革开放初期,分配到粤东食茶之乡潮州,由此打开了有茶的人生方式。国饮文化的博大精深,潮茶味道的别具一格,引发了一个原本属于茶外之人对潮人食茶文化的深厚兴趣。正是有了这个兴趣,才感知到触之可及的这杯茶,它不仅有津润口喉的柔美,而且还有悟见内心的力道。既然是天意安排下了如此的茶缘,则理应以敬天之诚答谢内心。是故,读茶十年,并撰写下《闻道凤凰茶》和《潮茶108问》两本茶书。


 

第四名

编号:GDZPS11627

书名:《大倚邦传奇:从倚邦到象明四座古茶山的前世今生》(行知茶文化丛书)

版别: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马哲峰著

书号:ISBN 9787573813718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2405

内容简介

    该书是“行知茶文化丛书”的一种,适合茶文化爱好者阅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普洱茶文化的相关研究,并深入云南茶山村寨,四处走访,游学问茶。作者将自己的见闻与史料相结合,以散文的笔法概括性地介绍了倚邦、蛮砖、革登与莽枝四座古茶山村寨的风土民情,梳理了四大茶山村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茶山当下的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进行记述,全景式展现了四大茶山历史文化、茶山资源与社会面貌。该书稿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又有丰富的文物碑刻和民间传说,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使读者一书在手,跟随作者走进四大茶山,遍览古茶园。

马哲峰,著名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西双版纳普洱茶历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勐腊县首届普洱茶文化传播大使,“行知茶文化丛书”编委会主任。所著《普洱寻茶记》《读懂中国茶》《普洱六山记》《寻味普洱茶》《读懂普洱茶》等,连年荣登茶媒体推荐阅读十大茶书榜单。曾荣膺《普洱》杂志优秀撰稿人,荣获河南茶叶流通领域发展二十周年杰出贡献奖、“创新中国茶”百佳创新人才奖等。《人民政协报》等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第五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六名

编号:GDZPS11289

书名:《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

版别: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栋 刘建明主编  段洁 卢锦燕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74404434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考证为依据,简要面系统阐述了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客观的划分六堡茶的核心产地,肯定了桂青、苍梧种两大群体都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历史,根据制茶原理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由于六堡茶发酵技艺复杂,受原材料和加工场地环境及设备影响,发酵的时间和温湿度的控制及微生物菌群各异,也是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书中一些数据也只是经验数值,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主编通过对六堡茶一千多年历史的追溯和复原,对传统制作技艺和创新工艺进行分析,对近代六堡茶工艺和品鉴进行总结归纳,相信这本《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不仅可以让您轻松全面的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正本清源,还可以挑逗起你品茗的味蕾,这是一名六堡茶匠人的初心。感谢一直关注与支持此书的单位与个人,感谢中茶公司张均伟、广西茶叶学会黄家琪会长、湖南农业大学陆英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华玲研究员、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冉博士和梧州学院茶学专业讲师魏诗琴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和资料。

陈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曾任: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茶叶科长、副处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科学家(2007~2015),广东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3-2014),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巡视员(2014-2020),全国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15)。在名优红茶,风凰单丛茶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选育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与审评,黑茶类"越陈越好”品质机理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省部级多项茶叶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选育风凰单丛、丹霞系列白(红)茶等新品种6个,主编《现代农业技术实用教程》(22册)、《茶艺与评茶技术》等,参与主编《中国名优茶选集》《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等专著10余部,发表比较有价值的茶叶研究论文30余篇。

刘建明,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梧州工匠,六源茶业技术总监,高级制茶技师,评茶师,茶园管理师,高级考评员,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创立了非遗传习所,编写了六堡茶制作技艺教案,参与六堡茶民间斗茶规则制定和部分标准的起草;编写六源企业生产及管理标准,发表六堡茶技术论文2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权一项。担任梧州学院茶学专业特聘教师,受聘为苍梧县中专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专家组成员,被广西标准化协会聘为专家库专家。先后培养弟子3人获县级非遗,培训在校学生、制茶师、评茶员、农民工等国内外茶爱好者近千人,学徒们屡获各项赛事殊荣。在六堡茶传统工艺传承上,恢复六堡茶古法七星灶烘焙工艺和槟榔香的加工技术,特别是对关键技术一木桶堆闷和双蒸工艺掌握得炉火纯青,总结出一套传统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的“刘建明传统工艺六堡茶双蒸工艺改进创新工作法”获市总工会(梧州工匠学院)认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独立自主的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屡获历届斗(评)茶等各类大赛奖项共52项。担任多届梧州市、县各级的斗茶、制茶及农民工技能比赛的评委,是一位少有的兼通六堡茶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匠人。


 

第七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彭庆中,字炫皓,号三口居士、一茶山人,广西苍梧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梧州日报社,并任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十数载遍访茶区,会友论道,深得六堡茶品鉴之妙。


 

第八名

编号:GDZPS5363

书名:《思辨六堡茶》

版别: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贤武编著

书号:ISBN 9787549401406

定价:38.00

出版日期:201012

内容简介

    《思辨六堡茶》是梧州六堡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出品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六堡茶的专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该书集茶文化、管理学、营销学为一体,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身,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不可多得的六堡茶专著。本书有三大看点:一、结合《中国茶事大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等经典书籍,对何谓“六堡茶”重新做出兼顾现状和历史的定义:“六堡茶,因起源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而得名,后泛指在广西适宜加工的特定区域内,选用适制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s)的芽叶和嫩茎为原料,采用六堡茶传统初制工艺、六堡茶精制工艺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红、浓、陈、醇等品质特征的黑茶。”二、引用大量的史实,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了六堡茶有史可查的历史为1800多年。三、首次提出将龙母文化融入六堡茶文化之中,并首创了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六堡茶茶艺。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与以往与六堡茶文集方面的书籍不同的写法,开篇便以“念奴娇”这一词牌,用一首词全面介绍了六堡茶的出处、特点和历史:西江东去,浪淘尽,多少疑团迷雾。古郡苍梧,人道是,六堡名茶出处。红浓陈醇,香味奇特,惊为天上物。如此佳木,世间有谁能识。遥想桐君当年,巨著初就了,不忘瓜芦。茶山御使,陆鸿渐,茶经亦有记述。及至清朝,名声终鹊起,南洋远渡。今重得誉,引来茶君无数。

    在文中介绍到六堡茶的历史和特点时,作者在采用了大量的史实和科研成果,有理有据进行论述的同时,还时不时在恰当的时候幽默一把,严肃而不呆板,诙谐而不失庄重。诸如“拍砖?拍砖你用豆腐砖”、“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我这心碎的,捧出来就跟饺子馅似的”、“如果我们真的重视六堡茶产业,就行动起来吧,不要让关心六堡茶产业的热心人等得都关上了心”等等。这种独树一帜,白话正说,该严肃时严肃,该诙谐时诙谐的写法,使得本书不但具有很强学术性,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当说到茶文化时,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可多见的有关古诗,在六堡茶茶艺一节,更是针对十八道工序,创造了十八首古诗文体,朗朗上口地介绍了六堡茶以及每道工序的寓意,值得茶艺爱好者收藏。如:檀香袅袅钟鼓鸣,燃点活火煮甘霖;柔荑玉手扰清梦,醒却陈茶备烹茗。饱含沧桑成名茶,红浓陈醇味极佳;三分到嘴烦疾除,七分落肚醉陶家。潜龙静虚通玄境,为悟古韵且含英;陈香过后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谈到六堡茶的出路时,本书以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刘欢同志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形象地将六堡茶的重点市场点了出来。在谈到六堡茶行业管理和营销时,更将儒家管理学融了进来,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等,画龙点睛地将管理和营销的精粹点了出来,并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儒家北辰管理模式和品牌建设系统,值得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一读。本书还是一本六堡茶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在书中,不但介绍了有关六堡茶专家对品鉴、收藏六堡茶的心得,还介绍茶具的鉴赏和搭配,值得入门者和好茶者借鉴。可以说,此书将是六堡茶业界一本不可多得的黄卷。

李贤武,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士,资深新闻工作者、营销策划工作者、广西六堡茶种质创新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关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在区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100多篇首。从事六堡茶行业近20年,对六堡茶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北京、山东、上海举办六堡茶文化讲座。


 

第九名

编号:GDZPS0113

书名:《茶经述评》(第二版)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109096264

作者:吴觉农主编

定价:28.00

出版日期:200503

内容简介

    《茶经述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被人们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其中的内容包含了吴觉农先生深厚的茶叶实践经验和理论沉淀。此部茶学力作在上海茶叶协会的支持下再版,在继承陆羽《茶经》精髓的基础上,在阐述茶的起源文化同时,更注重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茶的烤煮、茶具的选用等实际学问,成为业内人士和爱茶一族的鉴赏佳品。这本书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第一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吴觉农(1897—1989)是中国当代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生前曾任中央农业部首任副部长兼任中国茶业公司经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及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等。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即投身振兴农业和茶叶事业,奋斗70余年,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即创办中茶公司,成为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并擘划了全面发展中国茶业的蓝图。他一生著作甚丰,早年所写《中国农民问题》一文,被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为参考教材,有关茶叶的著作主要有“赴海外考察报告”、《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吴觉农选集》,译著《茶叶全书》等。晚年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经述评》,尤其后者是他的一部力作,被认为是茶学里程碑。


 

第十名

编号:GDZPS10977

书名:《建阳小白茶》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麟编著

书号:ISBN 9787533568573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野生茶树。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茶,作为健康饮料的功效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如兴奋解乏、益思少睡、消食去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等,历代医药书籍均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效用也在不断扩大。从初期的药用,发展到宫廷的高级饮品,再逐渐成为大众“人家一日不可无茶”的普通饮料。饮茶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茶饮方式的不断改变,制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提升。茶叶从生煮羹饮开始到晒干收藏、制饼烘干,逐渐地通过蒸青、榨汁、降低苦涩把茶饼做到极致,创造了外观、香味口感极佳的团茶,在宋代时期被皇帝所赏识,成为贡品,兴盛一时。明朝朱元璋罢拙团茶后,散茶出现,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从明朝至清朝,各种茶类加工工艺相继出现,发展很快。短短的几百年,就从炒青绿茶的创制发展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类别较为齐全的各种茶产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式茶产品的增多,有人从“微生物发酵说”开始,逐渐演变成按“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方法对茶叶产品进行分类。后来,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根据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素变化程度的顺序,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方法,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六个茶产品大类。

    白茶是茶产品的一个大类,它属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外观如银似雪而得名。其实,在白茶中根据茶叶树种和叶片大小还有具体的品类之细分。茶界泰斗张天福在调查研究白茶创制发展的路线时曾经有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之说。这里所说的小白、大白、水仙白虽然是白茶大类中的几个细分品类,但人们日常都习惯将其称之为白茶。小白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茶,发源于建阳区漳墩镇。清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由漳墩先民肖氏创制。当时肖氏用当地的群体种菜茶晾制的白茶,其毫芽和两片叶叶背绒毛灰白,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白毫”“白仔”。白毫茶因最早出现在建阳的漳墩镇南坑村,历史上也被称为“南坑白”。建阳群体种菜茶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所产的白毫茶,毫纤细,叶张幼嫩,因此,又称之为“小白茶”。

    建阳还是水仙茶树的原产地和水仙白茶的发源地。19世纪中叶,建阳小湖镇大湖村先民用水仙茶树鲜叶进行挑针,挑针后的鲜叶用来晾制水仙白,从而创制了水仙白茶。水仙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水仙白茶产品归类为大白茶。在茶业发展历史上,建阳是中国白茶的重要产区。建阳小白茶的创制开创了白茶类产品的历史先河,为中国白茶类产品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建阳创制的两个白茶产品中,小白茶创制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技术最为成熟,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白茶产品产销最最大,是建阳白茶品牌的代表性产品。这本技术专著基本是以小白茶的传统工艺技术与悠久文化积淀为核心和主线进行取材,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与水仙白茶两个产品的前世今生,因此在确定著作主题时就将本书定名为《建阳小白茶》。

    建阳白茶的品种很多,有传统工艺生产的小白茶,有水仙茶生产的水仙白(属大白茶),还有引进大白茶树生产的大白茶,众多品种生产的白茶极大地丰富了建阳白茶的内涵。但在众多的白茶品种中,建阳白茶的主导产品还是小白茶与水仙白茶。在生产实践中,建阳既生产小白茶,又生产水仙白的茶企很多。虽所产白茶产品不同,但制作工艺基本大同小异。本书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而研究内容的取材又主要来源于小白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就会存在研究内容的概念把握,对此特别需要作个说明。在编著本书内容中的几个概念表述上,考虑到本书的实际应用效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既不好用小白茶概念来定义,又不好用水仙白或大白茶概念来定义,故只能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比较贴切。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书中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茶企茶人在实践中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迷茫和异议,还可以用建阳白茶概念把小白茶与水仙白两个品类的内容统一起来论述,消除读者心中对几个概念问题的疑问。

    《建阳小白茶》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发展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花色品种、制作技艺、品质特征及品鉴方式等。相信通过对建阳小白茶知识和文化的全面介绍,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茶人茶友更加全面地了解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让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以更优秀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大众。

吴麟,高级工程师、高级(一级)评茶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平分校客座教授。曾任福建省建阳茶厂厂长,后任建阳区茶叶协会顾问、建阳区白茶协会技术顾问。陆续在《中国茶叶加工》和《福建茶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