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14 作者:文/图 刘国伟 凌青 来源: 江南都市报
|
1289年的一个冬日,此时蒙古铁骑攻破南宋王朝,作为前朝爱国志士,时为元朝极力拉拢和劝降的对象,谢枋得在元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跪朝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以绝食绝言五天的特殊方式在大雪纷飞中从容自尽。
这位曾与文天祥一起被视作中国南宋历史上两座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峰,曾编选过《千家诗》的著名诗人,奏出的为国殉难绝响已经远去八百多年了。
|
初出茅庐斥责奸臣被贬
谢枋得故乡在上饶弋阳,弋阳县博物馆馆长翁志强说,经常有人慕名来到叠山书院,这座原是谢枋得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建造的文节公祠,因为留下遗迹和文人佳作而声名远播。
公元1256年,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年进士,名列第一,文天祥则排名第五。史书上称他“天资严厉,雅负奇气,风岸孤峭,不能与世轩轾”,是位才子外加“性情中人”,不但看书有过目不忘之能,而且说话一贯直言不讳,在和朋友们谈论起古今国家兴衰治乱的往事,会情不自禁地又蹦又跳,十分的慷慨激昂。
谢枋得的确是“性情中人”。史书称,他在当年考进士的文章里,斥责宦官董宋臣和汉奸丁大全,攻击他们选拔的所谓人才多出自官宦之家,结果被屈抑二甲第一名,他当即走人,随后第二年重来,考了进士。又过了一年,谢枋得由考生变成了考官。他出的考题却是以贾似道的政事为问,谢枋得还私下里预言贾似道当政的结果是——“兵必至,国必亡”。
当时,在南宋小朝廷里大奸贾似道正红得发紫,哪容得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人对自己这样议论,果然,谢枋得很快就被贬。谢枋得被贬后,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
“叠山”之号的由来
关于谢枋得为何号“叠山”,后人有两种说法,但都要从他谪居兴国军说起。
一种说法是谢枋得被贬,谪居在兴国军的叠山,谢枋得就以此为号。
另一种说法是苏东坡诗中有“溪上青山三百叠”,故号叠山。而离兴国军不远的长江北岸则是黄州。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居住,过着极其艰苦淡泊的生活,境况和谢枋得非常相似。
谢枋得十分崇敬苏轼,对苏轼在兴国军写的“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非常推崇,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苏轼还有这种洒脱的风度,于是谢枋得取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模仿苏轼,也为自已的读书堂写了一块“叠山”二字的匾额,并从此自号“叠山”,而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叠山先生”。谢枋得直到公元1267年才被放回家乡。此后的八年,他隐居弋阳的家中,没有出仕,主要还是由于他厌恶统治集团欺压百姓,昏庸无能,腐败透顶。这期间,他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门。
太皇太后招降也不服从
南宋的历史可谓一部血泪史,即使是闭门讲学的谢枋得也无法安居。
翁志强说,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很快大举攻宋。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朝廷先后任他为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等职,防守信州。由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
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弃家逃亡。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不屈,与一女和两裨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史学家评论说,谢枋得并非无原则的愚忠。1276年,从大都寄来太皇太后谢氏命令南宋各地臣民降元的诏书时,谢枋得并不服从。后来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流亡生涯仍希望复国
对于几乎全家战死的谢枋得来说,逃脱后几乎日日痛心疾首。
翁志强介绍,根据史书记载,谢枋得侥幸逃脱,隐名埋姓逃往闽赣边界。
这段日子他身披麻衣,拖拉着鞋,面向东方南宋都城杭州方向大哭。人们不知道他就是谢枋得,以为这是个疯癫之人。再后来谢枋得流亡到福建建阳,靠为人卜卦算命为生。据《建阳县志》载,前来求卦问卜者拿钱给他,谢枋得一概不受,而只取大米和草鞋。取大米者,为一日三餐之计,但为什么要草鞋呢?原来,谢枋得在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自此誓之后,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登草鞋。
即使是在国亡家破的绝境中,谢枋得仍坚持不懈地抗争。他与文天祥誓约“宰相努力在朝,我等努力在野”,先后三渡仙霞岭,活动于闽浙皖赣的边界地带,联络仁人义士,图谋配合文天祥勤王,再造一隅江山,正如明人王守仁谒叠山墓时所云“国破家亡志不移,文山心事尔相期”。但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并就义,宋后主赵籨及其辅佐大臣的死难,给了枋得致命的一击。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崩溃了,他只有朝南痛哭。
但也就是在这段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艺术成就极高。他编撰的一本用作启蒙课本诗集,其中有王令的《送春》一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仍存希望。
而后世不少学者评价谢枋得的诗作伤时感旧,沉痛苍凉,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诗中提及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之感。
绝食五天为国尽忠
但流亡中谢枋得的身份很快就暴露了。而自从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元世祖诏召天下人才,集贤殿学士程文海荐举宋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无奈之下,谢枋得只有再次隐居起来,以躲避元朝统治者的劝降。
此时候,他的诗作《庆全庵桃花》很贴切地写出了当时忐忑的心境。“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果然,来问津的渔郎接连不断。尽管元朝的官员再三邀请,但谢枋得就是不为所动。公元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志元二十六年,也是宋王朝灭亡后的第十年。这年初夏,作为南宋遗老的头号大儒谢枋得被元朝地方长官强行送往大都(今北京),以期迫其出仕。
而此时,谢枋得已经是白发苍苍的六旬老人了,从他临行前写下的诀别诗后日后在大都的表现来看,他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他在诗中自比不事二主的伯夷、叔齐和龚胜,钦佩以死殉节的张巡和南霁云,其中伯夷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龚胜面对劝降丝毫不为所动,只是叫门人买好棺材,然后绝饮食、绝言语十四天而亡,都是舍生取义的志士。
北去大都的路上,谢枋得仿照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只采薇而食的方法,一路只吃苹果。到了大都,他问了死在这里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降元后被幽禁的恭宗皇帝近况,禁不住痛哭一场,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下定决心绝食而死!
在谢枋得绝食的时候,他的老师——已经出山仕元、并且写过信劝降谢枋得的尚书留梦炎派来了郎中,带来了医药和米面,目的很明确——劝谢枋得改弦易辙,因为这样不仅能好好活着,还能做高官享荣华富贵,何苦那么执拗执着呢?但师徒见面却只有尴尬,谢枋得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
四月初五,谢枋在大都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忠。
林则徐慕名访叠山书院
实际上,自从南宋宣告灭亡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和谢枋得、唐钰等一批忠臣义士先后在益、卫二王的旗帜下演出了一段亡国尾声和爱国悲剧。明人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曾以“文(天祥)谢(枋得)之死”作为这段悲剧的落幕。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绝食殉骨后,他的故交吕师夔为之备办衣衾棺椁,葬于京师文明门外。
翁志强说,当年八月,又由李思衍、谢昌元捐助,谢枋得次子谢定之护骨还乡,并于九月葬于弋阳,29年后,即元仁宗延事占五年(1318),李道源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
今人可以在弋阳县南港口镇上坊村羊角亭宋山坡竹林中看到谢枋得墓,墓圆形,坐北朝南,墓身、墓道均为青石所砌,1989年由叠山研究专家、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俞兆鹏撰写墓志铭。而在谢枋得死后30多年,其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择地建谢文节公祠,后来经浙江行省奏请朝廷改为叠山书院。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滔滔信江水从此而过。
叠山书院因谢枋得而生,影响日渐扩大。在数百之后,清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慕名前来,面对此情此景,或许对于大厦将倾的满清王朝,林则徐满怀感触,亲手写下了“叠山书院”四字。
文/图 记者刘国伟、实习生凌青
谢枋得自1284秋--1288冬逃隐安溪感德槐植(旧称左槐)为民算命、办学教书、极倡种植茶叶,在左槐人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直把他当作境主`.茶王.视为神灵--塑谢枋得为"正顺尊王"恭迎.膜拜,规模之大实所罕见,是我镇"感德感恩"茶文化的最高的代表活动.而今这座茶王庙集福堂--谢枋得纪念堂在重建中,期待各方人士的垂询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