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茶业逸事>详细信息

安溪感德:生态和文化催生“中国茶叶第一镇”

日期:2014-04-14                   作者:林永传 彭戈 王欣               来源:《海峡西岸》杂志社

 


“中国茶叶第一镇”授牌仪式。吴承接/图

 


安溪感德镇党委书记陈钦洲介绍感德发展战略。吴承接/图

    2013年4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到“中国产茶第一县”安溪调研茶产业发展,在与茶农、茶企代表座谈时,寄语福建茶要注重生态、做响品牌、着力创新、绿色发展。尤权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

    既让“百姓富”,更让“生态美”。尤权书记的要求,在“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感德引起积极反响。这个依靠生态、文化、技术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茶叶强镇,正在大手笔谋划从“茶叶大镇”向“茶业强镇”的转型。铁观音春茶大规模采制之机,本刊记者来到感德,在享受茶和茶文化浓浓香韵的同时,也见识了一条生态和文化双轮驱动的茶业发展路线图。

   “省委尤书记的要求和鞭策,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感德镇茶业发展的方向。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生态和文化两个要素,保持感德镇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在青山绿水中实现茶业富民的同时,也能体会、享受到感德深厚、悠久和绵长的茶文化”。在略显破旧和简陋的办化室,感德镇党委书记陈钦洲向记者介绍了该镇茶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医神”故里 铁观音重镇

   “要问感德什么最有名,一是‘医神’吴真人,二是安溪铁观音”,在茶乡感德工作了20多个年头的陈钦洲,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历史典故了如指掌。

    感德镇地处“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县的西北部,介于闽南厦泉漳金三角之间,面积221.78平方公里,全镇人口5.7万人。宋代,为金田乡感德里,寓“以德感化”之意。自古至今,感德就以“感恩尚德”著称。

    感德镇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闻名遐迩的安溪铁观音核心产区。感德茶叶品质超群,以其“鲜爽醇厚、香高悠长、香韵明显”的特点,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感德产茶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千年。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便是一位与感德茶叶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南宋灭亡后,谢枋得不愿在元朝做官,便隐姓埋名,来到感德槐植等地讲学、劝道,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种植茶叶。为感谢谢枋得对感德茶叶的贡献,当地茶农尊他为茶王公,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槐植村民集资兴建茶王公祠,塑正顺尊王金身供奉,以此来纪念谢枋得。此后,每年春季,槐植茶农都会举行隆重的正顺尊王金身巡境活动,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茶运绵长。

    如今,感德镇拥有茶园面积近5.8万亩,产量4700吨,茶业产值超过12亿元,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0%以上。2010年,感德茶叶以“生长环境最优越、科技最普及、制作工艺最精湛、技师最多、质量最优、茶园产值最高、交易市场最活跃、茶农收入最高、茶企品牌最多、茶文化底蕴最深厚”等十大优势,在全国产茶乡镇中脱颖而出,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茶叶第一镇”荣誉称号。

   “除了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名气外,感德镇还是‘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陈钦洲介绍说。位于该镇石门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湖殿”,是奉祀保生大帝的祖籍殿,千百年来游客香火鼎盛,络绎不绝。

    清朝乾隆《安溪县志》载:“宋灵医吴真人故迹,在石门尖麓。真人名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太宗兴国四年 (979年),由贡举授御史。

    史载,吴夲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月华,自北宋间由安溪入居白礁(今漳州龙海)。吴夲自17岁起,云游四方,拜各地名医为师,苦学医术成灵医。他医术高明,医德又好,深受百姓爱戴。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景祐三年 (1036年)五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乘鹤升天,其后神异,不可枚举。宋乾道七年(1171年),宋廷追封他为“大道真人”,赐以庙额“慈济”。由于历代王朝又多次褒封,加上人民的崇拜,这个北宋灵医逐步演变成为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今海峡两岸奉祀吴真人的庙宇以龙海白礁慈济宫、海沧青礁慈济宫、泉州花桥宫最为知名。海峡两岸都成立了吴真人庙宇联谊会。

    在感德镇,有着许多关于保生大帝用茶叶治病救人的故事和传说,给当地披上浓浓的神秘色彩。位于感德石门村保生大帝纪念馆,两厢的墙壁上画满了保生大帝生前为人们治病的场景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副“揭榜医太后”的图画。该幅画画的是宋仁宗母后患疾,太医多次医治无效,皇上只好张贴皇榜广征良医。来到京都云游的民间医生吴夲揭榜进宫为太后治病,外用艾灸,内服丹药,经过一番医治,太后终于病愈的事情。

    用上好的陈茶和少量的食盐,用开水冲服,可以治疗肚子痛。用茶叶、川芎等可以治头疼……在玉湖殿里记载着保生大帝传下的许多用茶叶组成的药方。

    闽台神缘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保生大帝在安溪、厦门、漳州,特别是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分炉众多,信众无数,光在台湾就有分炉600多座。如今,保生大帝已成为连接两岸文化乡情的重要宗教信仰。

    茶文化创意园:让茶业插上翅膀

   “茶叶是感德镇的优势,文化更是感德镇的优势,我们要将感德悠久深厚的文化注入茶业,让感德的茶业插上文化的翅膀,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振翅高飞”,看得出,陈钦洲对感德茶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思路清晰而坚定。

    修建茶王公祠、建立工业园区、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完善初制集中加工区、建山水汇公园,打造茶业品牌,丰富茶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项目的规划、实施,目的就是让感德镇成为一个“茶文化的创意园”。

    ——修建茶王公祠。“茶王公”是感德镇另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座落于槐川村的茶王公祠,是为祭祀谢枋得而建的。殿前眼界开阔,目极辽远,远处农舍村落尽收眼底。

    茶王公,本名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信州弋阳人。自幼聪明过人,文章奇绝,曾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榜进士。南宋灭亡后,谢枋得不愿在元朝做官,便隐姓埋名,来到福建感德槐植等地讲学、劝道,鼓励民众开垦荒地,种植茶叶,还留下著名茶诗《觅茶》:“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

    现茶王公祠由村民集资重建,规划占地面积10多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将建有牌坊、善积堂、茶王殿、佛堂、谢枋得书院等,规划。

    据陈钦洲介绍,茶王公祠建成后,将每年定期举办祈茶福等茶事活动,使之成为茶客茶友朝圣的场所。同时,这里将成为感德镇举办茶王赛等活动的场所,不断地丰富茶王公祠的茶文化内涵。镇政府还将邀请一些国内外茶文化研究专家、知名人士撰写论文,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既弘扬感德悠久的茶文化,又崇尚对茶业先人的感恩之情。

    ——建立工业园区。茶叶产业化、规模化一直是感德镇党委政府尽力在做的一件大事。据陈钦洲介绍,政府规划在槐植村划拨出140亩用地,预计投资3.8亿元,在茶王公祠正前方约一公里处建设茶叶工业园区,由镇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引资,采用多种合作形式,不拘一格。

    园区建筑初步规划因山势而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建标准厂房,使感德茶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计划让工业园区的建设具备接待旅游参观团的功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具备茶文化旅游功能的绿色园区。

    ——发展茶叶合作社完善初制集中加工区。感德镇槐川新村,是近年来茶叶初制加工比较集中的区域,远近闻名。每年春秋两季铁观音上市时节,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茶商,茶人汇集于此,大量涌进的小车甚至把公路堵得水泄不通,成为新闻记者眼中定格的场景,更不失为当地茶农引以为荣的谈资,也是当地盛产好茶有口皆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槐川新村拥有安溪规模最大的庆芸茶业专业合作社,75个联保小组,愈800家农户,茶园面积达5000多亩。“双向四联”模式确保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科学联作,标杆生产。

    据陈钦洲介绍,感德茶叶专业合作社98家,涌现出一大批如庆芸、峰之木、三安等示范合作社和感德龙馨、庆芸茶业、琦泰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基地。茶叶合作社现已覆盖60%以上茶农,近三年内争取达到90%。

    ——打造茶业品牌。对“中国茶叶第一镇”形象标志进行了商标注册并进行宣传推广;联合组织镇域内取得省级著名商标的茶企业在高速路旁的广告牌上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出台一系列创品牌的奖励办法,提高感德茶叶企业争创品牌意识。目前,已有“龙馨”、“琦泰”“庆芸”、“怡芳”、“甘泉”、“三安”等9家获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建山水汇公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感德镇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位于镇中心区的茶文化公园已初现雏形。陈钦洲向记者介绍了将不断丰富和提升茶文化公园内涵的几个举措:一是建设拦河坝:2013年镇里将出资1700万元进行河道整治,建拦河大坝,修建河道两旁护提,提升水位,营造景观,调节温度,改造环境;二是建设景观桥:建一座跨越两岸的景观铁索桥,即方便村民出行,又便于村民运动休闲;三是建设河滨走廊:沿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河道布置相应的景观、景点,以文化为诉求点的文化走廊,将茶文化融入其中,采用雕刻、石画、使其富有文化内涵;四是完善茶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中心必备的软、硬件设施,让茶农在休闲之余有个好去处;不定期组织以“茶”为内容的书、画展;五是与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合作建立泉州市摄影基地;六是建设茶文化博物馆:利用感德镇政府大院内现保存完好的古民宅建设感德茶文化博物馆;七是建设一品茶都、茶叶街、文化走廊相互辉映的夜景工程。

    除了茶文化公园的丰富和提升外,该镇还将在近期完善几项基础设施建设:感德镇卫生院综合大楼建设;连接感德高速路口的迎宾大道,由原来设计的12米将拓宽至24米,大道两旁将布置以茶为主题的雕塑和盆栽,让人一到感德,便融入茶乡的情趣;环镇路的修建与完善,使之成为一条串通各个景点、可供观光的便捷通道。

   “生态优先 让茶园变公园”

   “‘既让百姓富,又让生态美’,省委尤书记的要求,既说到了广大茶农的心坎上,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对于如何让感德的茶业可持续发展,镇长陈志明具有独到的心得。

    大学时学的是茶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经历,让陈志明一到感德镇长任上,就十分注重茶园的生态和土壤的保护和改良,感德出产铁观音茶叶品质优质,就是得益于好土壤、好生态。

    多年来,在全国茶业“一路高歌”但生态堪忧的情况下,感德镇坚持在土壤领域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在退茶还林、土壤改良等方面想法领先、做法独到,让茶农因尝到了甜头而信服。

    陈志明说:“土壤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是感德茶叶能够长期保持领先优势的基础。”据他介绍,感德镇从土壤保护、改良、补充3个方面入手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土壤保护方面,感德镇的茶园前有埂后有沟,梯埂种植黄花菜,因地制宜采取带状退茶还林,……感德的这些创新举措对各茶产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土壤改良方面,几年前,感德率先发起从内蒙古运羊粪作为茶园的肥料,经过几年的验证,这种做法不仅改善了土壤,还实实在在地促进了茶叶品质的提升,在各产茶区得到了大力推广。陈志明告诉记者,感德不仅用农家肥来改善土壤,还通过以花生藤、稻草等做基肥,减少土壤板结。

    如今,感德镇的做法又先人一步,与台湾的生物科技机构合作,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让茶园获得营养平衡。陈志明表示,今年感德镇在夏暑茶季节,在全镇选了9个试点100多亩茶园进行微量元素补充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经过对比发现,获得微量元素补充的茶园其茶树的长势更好,产量提高(从实验结果来看,提高了10%左右),质量大幅提升,所产茶叶价格明显提高。

    如今,感德在全镇主动“退茶还林”,对40座山头12000亩茶园进行造林绿化,种植树苗18种共近40万株,并套种黄花菜超1000万株。实际退茶还林达到改造茶园总面积的8%。为了科学“退茶还林”,该镇还聘请国有林场专业技术队伍,对茶山造林绿化全程规划、设计、施工、管护。

   “只要生态保护好了,感德的茶业就会越来越好”,陈志明说,要让感德的茶园变成公园,要让感德的茶农在优美的环境中做茶、卖茶、品茶。(完)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