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GDZPS10807
刘先和(1926—1993),湖南省衡阳县人,1 9 2 6年农历2月1 9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 9 5 5年8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省农业厅工作。1 9 6 8年前,曾在新化、安化、湘阴、汨罗等县推广茶叶技术。1 9 6 5年10月至19 7 3年1 2月在湖南贯塘“五·七”干校劳动,1 9 7 4年元月至1 9 7 9年5月在湘南省贯塘“五·七”干校从事茶叶技术工作,19 78年6月任干校制茶厂副厂长。1 9 7 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回到省农业厅,先后担任茶叶科副科长、科长、农艺师、高级农艺师职务。1 9 9 0年5月,被批准享受教授级工资待遇。1 9 9 1年2月退休。曾先后创制、挖掘“南岳云雾”、“碣滩茶”、“洞庭春”等8种名茶。1985年技术承包岳阳黄沙街茶场,产值由1985年的37万多元增加到1992年的240多万元,建成为全国名优茶基地。将应得的承包资金64万元留给茶场发展公益事业。有宣传其事迹的电教片《茶师颂》”、电视剧《秋之魂》、专著《一代茶师》,被国家林业部、人事部追授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
刘先和195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科,并分配在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他名虽在省厅,却长期在产茶的安化、新化、湘阴、汩罗、沅陵、岳阳等县基层厂场工作,指导发展茶叶技术或协办茶叶示范典。虽在1991年退休了,但仍未休息,发挥余热,直到心脏病猝发病逝的前一个星期还跑了郴州、双峰、涟源、安化的茶叶示范场,七天行程1500多公里。回厅后,顾不得休息,病发前几个小时还在局办公室查资料。他这种一心赴在茶叶事业上的忘我精神及一贯关心别人和俭朴廉洁作风,病逝后,《光明日报》于1993年3月31日头版头条发了题为《茶山常绿颂英魂》的长篇通讯,当年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了“发扬刘先和同志名利淡于水事业重如山的精神”,号召全省学习。
关于刘先和先生“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的事迹很多,现在仅举刘先和先生积极恢复千年名茶“碣滩茶”的事例,让我们从中一窥“一代茶师”的精神面貌:1981年 9月刘先和千里迢迢(长沙到沅陵碣滩有 500 多公里)),赴碣滩茶场恢复千年碣滩历史名茶。 这一年,刘先和先生已年过半百。当时为湖南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的他得知碣滩茶生产不佳的状况后,不顾朋友的劝阻和省城舒适的小家庭生活,自告奋勇,经组织批准,毅然肩负起挖掘千年历史名茶的使命和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到了碣滩茶场。
当时刘先和来到毫无生气的碣山茶场后,茶场虽有“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的优良环境,由于管理混乱,职工涣散,面临破产的茶场在清冷的气氛中显得十分不景气。刘先和一到场就紧张地开展工作。首先作实地考察和资料调查。他通过各种渠道,夜以继日,翻阅了唐朝以来,沅陵县保留的所有县志和有关碣滩茶的各种资料,走访当地大多古稀老人,询问碣滩茶有关民间流传资料及制作的工艺程序,并作了6万余字的调查笔记。在实地考察上,他带领茶场几位领导在茶场及其周围山地考察土质、采集古茶树标本。出发前,特地要了一双当地草鞋套在解放胶鞋上,带上饼干和一壶茶水。整整穿行了三天,跑遍了方圆15公里内的大小110个山头,跨越了80多条溪谷,终于在神女峰下,海拔300米处,找到了唐朝以来真正列为贡品的碣滩古老茶树500多蔸。刘先和兴奋地对大家喊出了“我们一定要将这千年的碣滩茶重放光彩。”
刘先和采回100多蔸野生老茶树标本,通过所含元素的分析及茶园和周围百多种土块的剖析,他在全场职工大会上作报告指出:“碣滩茶园土壤含氮磷钾丰富,属酸性板页土层,是得天独厚的生产名茶的好地方。前期生产的茶叶之所以质量低劣,主要是由于目前茶园缺少有机肥料与水份,土质干裂,茶树坐蔸等造成的,必须对茶园进行一次深耕改土,综合培管改造。”在报告里,他还郑重地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在明年清明节前,一定能制出第一批高质量的碣滩茶,恢复碣滩历史名茶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北上碣滩最大的心愿。”此后,刘先和为恢复碣滩历史名茶,带着茶场抓生产的领导,不辞劳累,先后到云南勐海、广东英德、湖南君山等地茶场考察、取经。以集众茶之长,来显碣滩茶之优。
莫胜元,男,汉族,194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湖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长、厅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现任湖南省老科协农业分会荣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