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紫砂与金石:曼生壶艺术研究》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紫砂与金石:曼生壶艺术研究》 的简介:
编号:GDZPS12001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目录
序一 整体关照透物见人
序二 说点紫砂研究的闲话
序三 紫金并蒂彼岸花开
引言
第一章 金石为尚:文人紫砂艺术的取法
第一节 金石学流变及其影响
一、金石文字考辨之学
二、古器物学为考古学的早期形态
三、金石学的消弭与存续
四、金石学对书画及紫砂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紫砂艺术与金石审美
一、古雅制器
二、汲古为新的形饰
三、归于金石的壶拓
四、紫砂与瓷器的金石学比较
第三节 文人推动金石学知识向紫砂迁移
一、艺人与文人共同创造了紫砂艺术
二、金石学促发了紫砂变革
第四节 曼生壶系紫砂与金石学的深度融合
一、金石交游圈中的陈鸿寿
二、曼生壶概念及阐释
三、曼生壶图谱及绘制特色
第二章 金石为器:曼生壶的造型与工艺
第一节 取法金石以古为雅
一、形制前后参差相互参用
二、造型集古求新化繁为简
三、曼生二十四壶式
第二节 造型简洁而微妙
一、壶身构建与演化
二、附件组合及演化
三、壶身与附件血脉相连
第三节 尺度以手掌为规
一、曼生壶的数理统计
二、壶身尺度与容量
三、附件尺度与功能
第四节 凸显材质特性与造型美感的工艺
一、匹配紫砂材料的工艺
二、围制成型与细节塑造
三、平衡工艺性与艺术性的全手工制作
第三章 形意一体:曼生壶的铭文与装饰
第一节 铭文赋予意义
一、铭文内涵丰富
二、铭文写作以古为尚
三、传情达意外化文心
第二节 装饰以金石为范
一、模拟金石文字及图像
二、以书法为中心的装饰
三、布局自由疏朗错落
第三节 形、文、饰与金石意趣一体
一、井栏壶造型与铭文的形意一体
二、金石学视角下的井栏遗存
三、集多重文化寓意于一壶
第四章 金石为规:曼生壶的理念、范式及其价值
第一节 金石学审美下的天趣观
一、天趣观为陈鸿寿艺术的内核
二、天趣观与设计感的悖论
第二切 文心匠意之范式
一、形意一体的设计范式
二、精英整合的合作范式
三、落实天趣观的生产范式
第三节 文人壶标准及曼生壶的价值
一、丰富了紫砂壶的形制
二、文心为文人壶的内核
三、引发了文人参与紫砂的时代风潮
四、促进了紫砂与诗书画印的融合
第五章 金石为媒:曼生壶范式的传播
第一节 杨彭年对范式的推广
一、曼生壶也是彭年壶
二、合作推动了对曼生壶范式的传播
三、曼生壶范式下的杨彭年紫砂
第二节 玉成窑对范式的复制与演化
一、玉成窑的迷雾
二、形制的传承与创造
三、装饰形意的分离
四、晚清紫砂势推动曼生壶经典化
第三节 曼生壶拓在金石书画圈的传播
一、壶拓的记录方式和文化意味
二、曼生壶衍生品的壶拓及传播
三、曼生壶拓与上海金石交游圈
附录一 文献著录曼生壶统计表
附录二 文献著录杨彭年款紫砂统计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学术论文
图版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刘德龙,博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导。作品入选第11届、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绘画创作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另有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在扬州,台北等地四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在《美术》《中国书法》《民族艺术》《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