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茶树抗逆机理研究》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茶树抗逆机理研究》

查看大图

书  名:茶书网:《茶树抗逆机理研究》
产品状态:上架
版  别: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  者:王新超 杨亚军主编
书  号:ISBN 9787122476586
定  价:78元  会员价:77元  VIP价:77
出版日期:202509
评  分:评论等级  共有0位网友参与打分
游览次数:12
所属类别:茶文化书刊>A.文化类
立即购买

茶书网:《茶树抗逆机理研究》 的简介:

    编号:GDZPS12218
    本书依托于作者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 梳理和总结了茶树响应多种逆境的机理及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全书分别系统介绍 了茶树逆境胁迫的类型、阐述了茶树响应低温的机 理、探讨了茶树越冬芽休眠的机理、论述了茶树氮 素高效利用机理、深入揭示了茶树的抗旱机理、详 细介绍了茶树诱导抗虫性及其机理、深入分析了茶 树与主要病害炭疽病的互作。 本书是从事茶树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科技工 作者良好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茶学、作物学 、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茶树的逆境胁迫
1.1 茶树的非生物逆境
1.1.1 温度逆境
1.1.2 干旱
1.1.3 营养元素缺乏
1.2 茶树的生物胁迫
1.2.1 虫害
1.2.2 病害
1.2.3 草害
1.3 茶树逆境生物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茶树逆境生物学研究的现状
1.3.2 茶树逆境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3.3 茶树逆境生物学未来研究与应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茶树低温响应机理研究
2.1 茶树低温响应与调节的生理学基础
2.1.1 叶片解剖结构
2.1.2 水分状态
2.1.3 组织细胞生物膜
2.1.4 组织抗氧化酶活
2.1.5 渗透调节
2.1.6 叶片光合作用.
2.2 茶树低温响应分子机理研究
2.2.1 低温信号的感知及次级信号分子
2.2.2 低温信号转导
2.2.3 茶树中的抗寒物质
2.3 茶树低温响应的功能基因鉴定
2.3.1 低温感知相关基因
2.3.2 低温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2.3.3 ICE-CBF-COR途径相关基因
2.3.4 低温响应相关转录因子
2.3.5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2.3.6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
2.3.7 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
2.3.8 低温响应的转录后调控相关基因
2.3.9 低温响应的翻译后调控相关基因
2.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茶树越冬芽休眠机理研究
3.1 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解除的生理学基础
3.1.1 影响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解除的环境因子
3.1.2 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解除过程中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
3.2 茶树越冬芽休眠与解除的分子机理研究
3.2.1 调控芽休眠的主要分子机制
3.2.2 DAM基因与休眠调控
3.2.3 光敏色素受体基因PHYA
3.2.4 CO/FT调控模块
3.2.5 植物激素相关基因
3.2.6 其他基因在休眠诱导中的作用
3.2.7 茶树物候期性状QTL定位研究
3.3 茶树越冬芽休眠的功能基因鉴定
3.3.1 其他植物中参与芽休眠调控的主要功能基因
3.3.2 茶树越冬芽休眠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章 茶树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4.1 茶树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学基础
4.1.1 茶树对氮素的需求特性
4.1.2 茶树对不同氮素处理的生理响应
4.1.3 茶树对氮素的吸收特性
4.1.4 茶树对氮素的同化特性
4.2 茶树氮素利用的分子机制
4.2.1 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分子机制
4.2.2 氮素同化的分子机制
4.3 茶树氮素利用功能基因鉴定
4.3.1 氮素转运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4.3.2 氮素同化过程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4.3.3 氨基酸转运过程相关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参考文献
第5章 茶树抗旱机理研究
5.1 茶树抗旱的生理学基础
5.1.1 形态特征
5.1.2 渗透调节物质
5.1.3 抗氧化系统
5.1.4 植物内源激素
5.1.5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2 茶树抗旱的分子机理研究
5.2.1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理研究
5.2.2 茶树抗旱的分子机理研究
5.3 茶树抗旱功能基因鉴定
5.3.1 已鉴定的抗旱功能基因
5.3.2 与抗旱相关调控基因
5.4 外源物质对茶树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5.4.1 矿质元素类
5.4.2 外源激素类
5.5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茶树诱导抗虫性和机理研究
6.1 茶尺蠖/灰茶尺蠖幼虫为害诱导茶树产生的防御反应
6.1.1 灰茶尺蠖幼虫为害诱导茶树产生的直接防御反应及机制
6.1.2 灰茶尺蠖幼虫取食和模拟取食对灰茶尺蠖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模拟取食对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6.1.4 模拟取食对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6.1.5 取食和模拟取食诱导茶树多种植物激素的积累
6.1.6 取食和模拟取食诱导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积累
6.1.7 差异物质的抗性功能鉴定
6.1.8 植物激素对茶树直接防御反应的调控
6.1.9 茶尺蠖幼虫诱导茶树产生的挥发物及其生态调控功能
6.2 茶尺蠖成虫对幼虫诱导的茶树挥发物的利用
6.3 茶尺蠖幼虫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对临近健康茶树防御反应的影响
6.3.1 吲哚对茶树防御警备的影响及相关机理
6.3.2 β-罗勒烯介导茶树间的化学信号交流
6.4 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茶树产生的防御反应及机理
6.4.1 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对茶丽纹象甲为害的差异响应
6.4.2 茶树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6.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茶树抗炭疽病的机理研究
7.1 炭疽病
7.1.1 植物炭疽病
7.1.2 茶树炭疽病
7.1.3 茶树炭疽病病原菌
7.1.4 茶树炭疽菌形态特征及其侵染循环
7.2 茶树抗炭疽病功能基因鉴定
7.2.1 植物抗病机理
7.2.2 茶树抗炭疽菌功能基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王新超,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树改良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浙江省/中国农科院级创新领军人才,获得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茶叶所“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万名好党员等荣誉称号。
    杨亚军,男,1961年9月18日生,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自“七五”以来,先后独立或合作主持国家攻关专题、子专题2个、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重点科技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等3个、省部级重点专题等6个,参与组织完成首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从37个品种中筛选出25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正主持“十五”国家攻关课题、专题和国家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948项目、省基金共6项,并主持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二十年来,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作为区试阶段的主持人,参与育成了龙井长叶、寒绿两个国家级良种和苔香紫、苹云、碧峰3个省级良种,这些良种大多已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育种早期品质化学鉴定技术”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主持完成的“龙井长叶、碧云的育成与应用及龙井43的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茶数据库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已培养和正培养硕士生各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合作出版著作6本。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

发表您的评论:

姓  名:
标  题:
评  级:
正  文: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