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中国陶瓷史》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中国陶瓷史》 的简介:
编号:GDZPS1464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切需要有一部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以供研究参考。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本书的定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略秦汉时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序言
第一章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长江流域新石器耐代的陶器
第四节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第一节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宋、辽、金的陶瓷
(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宋、辽、金的陶瓷(续)
(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辽的陶瓷
第九节金的陶瓷
第八章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元代的主要窑场和著名瓷器
第二节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明代的陶瓷
(公元1368—1644年)
第一节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清代的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冯先铭(1921-1993),中国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早年就读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受其父(历史学家、翻译家)冯承钧的影响,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四十年代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主要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整理、收购、编目、陈列。古窑地的调查、鉴定等项工作。几十年来,重点考察了全国一百二十多个县市的古瓷窑遗址,采集窑地,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从各地收集与收购了近二万件瓷器,充实了故宫博物馆的藏品,使陈列展品更系统、准确、丰富。撰写并发表调查报告、考证与论述古陶瓷方面的文章近百篇。专著有《龙泉青瓷》、《定窑》、《青白瓷》、《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主编《中国陶瓷史》并执笔宋代部分。
安志敏(1924~2005),著名考古学家。山东烟台人。1948 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史学系,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 [3]安志敏先生1950年10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杂志主编,兼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史前与原史联合会常务理事、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等。 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关系,以及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等方面。 先生长期致力于田野考古工作,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并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
安金槐(1921.9—2001.7)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版于1992年的《登封王城岗与阳城》考古报告,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鼓励奖,就是学术界对他的学术成就的最好褒奖。
朱伯谦,男,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南宋官窑、元代哥窑、宋元龙泉窑专家。朱伯谦 职务: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古陶瓷。著 作:《中国陶瓷》、《龙泉青瓷简史》等。
汪庆正(1931-2005),著名文物学家,精于陶瓷、钱币、碑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从事中国古代陶瓷、古代钱币、碑帖等文物的研究与鉴定工作,特别是对中国古代陶瓷史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宋代汝窑窑址的发现,是中国陶瓷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同时,由其撰写主编的一系列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文博界产生重大影响。从1985年起担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征集、抢救了无数文物珍宝。主持从海外购回《宋淳化阁帖》,使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回归祖国;首创上博古陶瓷陈列,分别揭示了中国古文明的两个源头,是考古界的一个突破。将毕生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文物与博物馆事业,是中国文博事业的一代大家。
中国硅酸盐学会,学术性团体。前身为1945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陶学会。1951年改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1956年在北京成立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11月成立该学会。出版了《中国陶瓷史》、《硅酸盐辞典》。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