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GDZPS8636
这是一本介绍茶及茶文化传播历史的书,是一部“茶史”。全书用18个章节,以时空为主线,介绍了茶叶从初在东南亚的丛林中被发现、种植,传入中国,到唐宋时发展成饮茶文化,以及在历史的长河里,茶叶如何通过陆地茶马古道和海上航路等途径的商贸活动,远播日韩、欧美等地,终发展成大众喜爱和接受的一种饮品,和在各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和文化。全书还附有中国唐代“茶圣”陆羽的自传和敦煌遗书《茶酒论》(唐人王敷所作小品文,虚拟茶酒辩论,内容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以及世界各种语言中关于茶的词汇。
本书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内容严谨,条理清晰,是带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两位作者都是多年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从西方人的角度,发掘历史、探究,中国读者会有新鲜感。行文轻松、通俗,兼具知识性和故事性。以一个个关于茶叶故事以及由茶叶引发的事件,串联起全书,充分体现了著者广博的学识。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导言,就是从1773年美国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开篇,转而引入到中国产茶、茶叶贸易的主题,另辟蹊径,十分巧妙。书开篇所录苏轼诗作、后所附中国古文以及关于茶的词汇的论文,不但凸显作者汉学功底和广博学识,也使得本书内容更丰富,意境得以提升。全书译文通俗流畅,严谨。不会让读者产生晦涩、拗口的感觉,也不会有译者的主观臆断,以致影响内容的真实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兼备:全书虽然是在讲茶的传播历史,但并不是平白的叙述,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与茶有关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比较有趣。观点和视角独特:茶自古以来似乎就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论茶也早已不新鲜。而这本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审视茶文化以及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的影响。视阈比较宽阔,很多故事也比较新颖。图文结合,生动有趣。这本书有大量的比较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状况的图片,而且还插入了扩展阅读小段文字,从中可以了解更多的茶的趣事。 译文流畅、严谨,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英文语言的风格。读之,既可了解茶的历史,也可体会一种新鲜的语言格调。
目录
书札
茶的真实历史
第一章、植物园巡礼——茶的竞争者
第二章、国之荣耀——东南亚和茶之发源
第三章、与酪作奴——1—6世纪的茶史
第四章、吃茶去!——唐朝茶史
第五章、兔毫盏里的云脚——宋朝茶史
第六章、以仙茗易太平——茶马互市
第七章、禅茶一味——12~15世纪日本茶史
第八章、茶道师范千利休——日本茶道臻于极致
第九章、韩信点兵——明、清茶史
第十章、达赖喇嘛封号的由来——藏蒙的砖茶
第十一章、我们发明了茶炊!——俄罗斯大篷车茶叶贸易
第十二章、征服新世界——伊斯兰世界茶史
第十三章、获得医生认可——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第十四章、茶叶的扩张之路——茶与鸦片战争
第十五章、制壶工匠的星夜驰奔——茶在美国
第十六章、优质精选黄金花橙白毫——印度和锡兰19世纪茶史
第十七章、快剪船的黄金时代——英国茶史
第十八章、地球村里的香茗——世界各地的茶风俗
Victor H. Mair(梅维恒),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9年起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至今,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北美敦煌学第一人。梅维恒考证了著名的塔里木干尸及楼兰姑娘,编纂了经典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和《哥伦比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C o l u m b i a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另外,他还是Sino-Platonic Papers (不定期)杂志的创刊人及主编,是《道德经》《庄子》和《孙子兵法》的英译者。由于学术贡献巨大,2007年他被选为美国哲学院(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院士。
Erling Hoh(郝也麟),瑞典考古学方面的通讯记者,为《自然历史》及其他杂志撰写过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