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7-09 作者: 来 源:中华合作时报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多年来,云南省的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仅去年云南茶叶产量就达到了27.17万吨,位列全国第二,全省有机生态茶园面积已达100万亩,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茶园面积1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更高达210万亩。这看起来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而且在它背后,国内其他产茶大省如四川、贵州等地都喊出了要做国内茶叶老大的口号,可是大哥怎么当?难道扩大了茶园面积和产量,就能让中国茶产业过上幸福生活?这,显然远远不够。
关于中国茶产业的运行效率低下,已经被业内有识之士久久诟病,而“7万家茶企比不上一家立顿”的话题也早已被人提得太多,但是即使到目前为止,中国茶业还依旧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格局状态。仅以云南为例,虽然近年来普洱茶热风迭起、话题频频,但拥有优秀生态资源和强大种植规模的云茶产业,在其现有的1000多家茶企中,产值过亿的不超过20家,产值达10亿元的仅有一家。2012年,云南全省的茶叶加工比重不过62%,更有近7万吨是以“毛茶原料”的形式卖到省外。虽然,今年的普洱茶市场热闹不断,许多名山古树的原料在产区被抬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但对于产业来说,这种做法弊远大于利,且完全缺乏持续性和示范意义。
从早几年开始,云南省政府就意识到了云茶产业的困境,因此一直在推进云茶产区龙头企业的培育,也在寻找一条能发挥出云茶丰富多样、生态环保等优势的高原特色农业之路。5月6日,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在云南农业大学召开的一场关于云茶发展的“跨界”研讨会上指出:“要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促进茶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发展和再深加工,为茶产业构建一个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云南茶产业完成转型升级,促进以文本文化为核心的传统茶文化向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现代茶文化转变。”也许正因为有着这种思想做基础,近年来云南茶产业在稳固滇红、大益等传统茶品牌优势地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在茶叶深加工领域表现出色的企业,如帝伯洱、贡润祥等。这些优势品牌企业在各自领域的深塑,也正是云茶产业融合先进科技与现代文化,逐步“跨界”发展的过程。
一种意味深长的回答
对于此次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马云普洱行,马云本人在云南普洱市召开的座谈会上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运用淘宝、天猫、菜鸟等电商平台,将云南原生态的健康农产品和生物制品进一步带入全国人民的菜篮子。这毫无疑问地传达出一个信息——未来的云南茶叶,将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农产品进入现代流通领域,实行现代流通形式,获得现代流通利益。
带着种种思考,记者在6月18日专访了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他肯定地认为,中国茶业完全可以通过“跨界”,比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因为中国茶叶销售的传统模式中流通环节多,加价现象严重,通常是“产地茶农——产地批发市场——城市批发商——城市零售商——消费者”,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末梢。未来“跨界”的重要突破点就是茶叶电子商务的普及,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使得生产者直接受益。从淘宝本身来说,其于2012年开始正式上线的“特色中国”频道,也是“跨界”合作的精彩案例——截止到2012年12月底,“特色中国”共上线了4个省级馆,即湖北馆、新疆馆、贵州馆、四川馆。如果说原有的天猫商城和淘宝C店是精品店和小商铺,那么“特色中国”省级馆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商场、大超市。阿里巴巴因其平台优势导入的网民流量,不但吸引了大量点击率,也不断创造更高成交量。事实证明,这种“政府+运营服务商+平台”的模式是成功的。“特色中国”自开馆以来,湖北大闸蟹、新疆干果、贵州茶叶、四川辣椒均在淘宝上热销,原先许多人认为不可能上线交易的农产品,正一个一个被突破,从线上开花到线下结果。
从2013年开始,“特色中国”频道开始启动县级馆建设——从浙江遂昌、安徽宁国、福建武夷山到5月31日才上线的由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联合淘宝网推出的“特色中国·印江馆”,正在一步步进行着中国地域农产品的“跨界”之路,而在这些特色馆中,当地茶叶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类目。“茶叶其实是非常适合网购、能够做大的产品,我们淘宝网正式卖茶不过是2012年的事,但现在日均销售已在700万元以上。中国茶叶产品的跨界合作还有很大空间,未来应该会出现很多案例。”陈亮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