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往期动态>详细信息

“富硒”生態茶多靠化肥增硒 綠色認証有名無實

日期:2013-07-15                   作者:                 来 源:时代周报

       人工增硒濫用化學農藥 中國硒都呼喚富硒標准化 恩施“富硒”農業亂象:綠色認証有名無實

  “恩施目前還沒有產品含硒量的檢測標准,甚至沒有一份詳細的硒元素分布。”4月2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農業局副局長田代華談及恩施富硒生態農業的發展時感到憂心忡忡。

  湖北恩施,因為土壤中富含硒元素,而被譽為“世界硒都”,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恩施就一直致力於富硒農業開發和利用,特別是硒茶,更是享譽國內外。但風光背后,恩施富硒生態農業發展卻亂象頻發。

  清明前夕,時代周報記者趁著“明前茶”開始採摘的時機,深入恩施的廣大農產品種植區域和幾大茶葉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調查。

  幾經輾轉,記者發現由於缺乏對富硒綠色農業的規劃和檢測標准,恩施地區生產的大部分所謂“富硒”農產品根本無法自証,而市面上充斥的大量打著富硒名號的高價農產品,很可能不含硒。

  而隱藏在湖北武陵山茶葉產區更令外界震驚的事實是,由於一味炒作“富硒”概念,恩施的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大量施用“亞硒酸鹽”等化肥進行人工增硒,而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無機硒在土壤和農產品中富集,不但會造成土壤污染,而且經人體食用之后很可能引起中毒。

  而且,以綠色生態名號之下發展的恩施農業,有上萬畝農田經過了相關部門的綠色認証,但記者卻發現,在實際種植中,農民大規模使用化肥和農藥,而這些原料被加工之后,卻堂而皇之地打上有機綠色的標簽進行銷售。

  針對上述事實,記者對恩施州、恩施市政府多個部門進行了採訪,包括農業局、科技局、農科院、硒資源開發促進會的多名負責人對記者坦承,上述情況確實存在,並表示恩施目前正在重視,著手整治亂象。

  這是2013年,時代周報繼“茅台假有機高粱事件”和“質疑有機認証”之后,再次聚焦綠色農業的發展,而記者通過對包括政府、企業、農民的整個恩施綠色富硒農業鏈條入手,以期展現我國農業發展亂象頻發、農產品安全急待重視的一個地方標本。

  標准缺乏 炒作富硒概念

  走進恩施市城區的任何一家超市,最顯眼的就是成片的土特產專櫃。這些土特產包裝精美,價格不菲,內容包括茶葉、大米、藥材、肉、蛋等農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大多在包裝盒上打有“富硒”的標簽。

  “我們恩施是富硒地區,這些農產品當然富含硒元素。”超市的一位土特產推銷員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說。但是,當記者追問產品中硒的含量時,該推銷員卻回答不上來。

  “恩施目前的富硒產品更多的是在炒作概念。”恩施州科技局副局長雷凌雲對記者直言不諱,據她介紹,恩施雖然是富硒地區,但是對於硒元素的分布,隻有科技局和地質隊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進行了粗略的抽樣檢測,“目前沒有一個詳細的分布圖出來,事實上,恩施的硒含量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富硒,有些地方不含硒。”

  根據記者手頭一份恩施州科技局的《關於硒資源開發情況匯報及工作建議》顯示,恩施境內的農產品大多沒有經過科研開發,僅憑恩施市富硒集區域而隨意冠以“富硒”的名號。

  “富硒的概念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企業炒作富硒概念,短期內可以帶來一些效益,但是長期來看,產品根本經不起檢測。”雷凌雲對記者分析道。

  而炒作富硒概念,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據科技局的調查顯示,包括恩施市大集米業、長友公司、宏業魔芋等十幾家恩施市硒產品重點企業在內,大部分農產品公司沒有建立合格的富硒原料基地,也沒有對產品硒含量進行監測。

  而在恩施市硒資源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趙萍看來,大量經不起檢測的富硒產品充斥市場,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一直以開發硒資源為產業導向的恩施州政府缺乏對硒資源的基礎研究。

  硒,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據一些學者研究表明,硒元素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軟化血管、抑制多種癌症等功效,但這一研究成果卻在學界有著諸多爭論,並不被所有的消費者接受。

  趙萍對記者介紹道,“從理論上講,硒可以與蛋白質、多糖融合,產生對人體有益的效果,這一點已經獲得了國際上的一致認可,但是研究並沒有深入,我們並沒有獲得証據充足的臨床數據,所以並不讓人信服。”

  另一方面,恩施目前並沒有評判富硒產品的標准。據了解,在中國范圍內,除了恩施之外,江蘇豐城和陝西紫陽也因為土壤中富含硒元素而主打富硒農業,但上述兩地已經制定了農產品中硒含量的地方標准,從而走上了硒農業開發的標准化軌道。而恩施的標准缺失,導致了目前打著富硒標簽的產品充斥恩施市場,而質監部門卻無法對這種現象進行管理。

  “目前,恩施已經准備進行全區域硒含量的詳細普查,而我們也在著手制定地方標准,預計今年的8月31日會正式出台,”田代華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但是現在,在經濟利益之下,市場和企業已經遠遠走在了官方的前面,增加了將來治理的難度。”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標准缺失之下,企業和農民無序的追求產品中硒含量,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硒雖然有保健作用,但也有強烈的毒性,而且無毒和有毒之間的攝取量十分接近,所以對於硒含量的標准不但要確定下限,而且也要確定上限,並不是硒含量越多越好。”對含硒產品研究20多年的本地專家、州農科所原所長胡蔚紅對記者表達著擔憂。

  人工增硒 現硒中毒隱患

  “要把硒搞高點很簡單,隻要施點肥,要多少含量可以有多少含量,很多硒茶都是這麼種出來的。”3月31日,一位江蘇的肥料銷售員告訴記者,由於過分追求農產品中的含硒量,人工施用硒肥的情況在恩施並不罕見。

  4月1日,為了對這一說法進行証實,記者來到距離恩施市區20公裡的芭蕉鄉。坐落在武陵山間的芭蕉鄉是恩施重要的茶葉產區,全鄉一共有15萬畝茶園。

  這些的茶園分布在盤山公路兩旁的,大批的茶農正緊張的在茶園採摘“明前茶”。67歲的茶農潘得鳳自稱種了一輩子茶,3畝地,每年大概可以採摘1000斤左右的茶葉。這些茶葉不但供給周圍的本地茶廠,也吸引了大量外地茶販前來收購。

  而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驚人地發現,當地一些茶農為了提搞硒含量,已經開始使用硒肥。一位不願具名的茶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硒肥已經成為了種茶的一大開銷。

  這一發現讓記者難以理解,恩施的土壤中本來含硒量就高,為何還要人工用硒肥增硒?

  對此,田代華對記者分析道,“恩施土壤中含硒量並不平均,事實上,大多數恩施的茶園並不是處於含硒帶上,所以存在人工增硒肥的情況。”

  記者隨即對當地的茶農進行了走訪,大部分茶農都向記者坦承使用了硒肥,“這些硒肥有當地生產的,也有從江蘇、陝西等地銷過來的,此前有外地企業到這裡免費向我們提供硒肥進行使用。”一位不願具名的茶農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而據記者了解,茶農們使用的硒肥大多是一種含有“亞硒酸鹽”的無機硒肥,這種硒肥有固態的,也有液態的。固態的硒肥撒在土壤中,讓茶葉從根系吸收,而茶農們更願意使用液態的,“隻要在快成熟時使用液態硒肥對茶樹進行噴洒,茶葉上就會附著硒物質,檢測時就硒含量就高。”

  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這種硒肥對增加茶葉鮮葉產量,茶葉芽頭長得快很有幫助,而且可以增加茶葉自身的硒含量。從受訪農戶的言語中,記者明顯感到,這種硒肥受到農戶的歡迎和推崇,但在這背后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這種無機硒肥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長期從事硒科學研究的湖北民族學院的肖強博士對此種情況表示擔憂,據他介紹,土壤中的硒往往和重金屬鎘伴生,這兩種物質含有毒性,但是兩者可以產生結抗效果抵消毒性,但是酸性的硒肥會阻礙結抗效果,從而對土壤產生重金屬污染,而將硒肥直接噴洒在葉片上,硒肥中有害的無機硒就無法轉化成可以讓人體的有機硒,從而造成硒中毒。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當地檢測部門現行的硒含量的檢測方法仍然十分落后,並不能快捷地檢測出無機硒和有機硒。“近幾年,農科院通過研究找到了較為准確的方法,但是由於要用到國外試劑,費用很高,還沒有實際應用。”雷凌雲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而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茶農除了對硒含量有著狂熱的追求之外,為了增加產量還大面積的使用農藥。

  濫用農藥 保美觀棄生態

  在致力於打造世界硒都的同時,恩施良好自然生態也成為打造農業產業的重要名片,以茶產業切入,早在2009年,恩施州無公害茶園認証面積就超過30萬畝,綠色食品認証面積11萬畝,有機茶認証面積1.5萬畝,目前,有機綠色茶園的面積有增無減。

  而記者歷經一周走訪了芭蕉、宣恩、利川等多個恩施主要茶產地之后發現,在這些“有機”、“綠色”標簽的背后,並不屬實,在種植茶葉過程中,由於監管不力和利益驅使,茶農濫用農藥和化肥的現象十分普遍。

  沿著芭蕉鄉恩來公路沿線的茶園查訪,正在採摘茶葉的農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茶葉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很正常,盡管該茶農的茶園處於茶葉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內,但是茶農表示,基本上沒有人進行監管。

  而在宣恩縣椒園鄉一農藥生資專賣店裡,茶葉專用藥被擺放在櫃台醒目位置,裡面赫然陳列著敵敵畏、草甘膦、聯苯菊酯等劇毒農藥,據店主介紹,這些農藥功效不一,有治蜱虫的,有治飛蛾的,有用於除雜草的。由於現在不是熱銷期,店內生意冷淡。不過店主表示,再過上一個多月,農藥和化肥就進入銷售旺季。同時,他婉轉表示,現在茶樹不用農藥和化肥是不可能的。

  而更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就算自己的茶園屬於綠色認証和有機認証范圍,但一些茶農根本沒有綠色生產的意識,“不生虫才能收到好茶,而且化肥對於茶葉的成熟美觀很重要。”一位不願具名的茶農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恩施的大部分茶葉重點廠家均沒有自己的茶葉生產基地,而是以與茶廠周邊茶農簽訂協議收購的方式進行原料採購,而這些廠家根本無法對茶農的行為進行切實的監控。 潤邦茶葉公司是恩施州最大的茶葉生產企業,主要生產恩施玉露、女兒紅等高端茶葉,據潤邦茶葉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其年產能在4000噸成品茶,而其原料來源主要就是芭蕉鄉周邊的簽約茶農。

  “企業很難對茶農進行全部跟蹤,”恩施潤邦茶葉公司營銷總監何潔對此感到很無奈,“監管農殘本來就是政府部門的事情,企業在其中的作用並不明顯。”

  隨著恩施政府主推的恩施玉露品牌茶葉在2009年被查出名為“甲氰菊脂”超標之后,恩施政府對於恩施地區的農藥已經開始切實監管,“目前在一些茶園安裝太陽能殺虫燈,黃紙板等設施進行除虫,效果不明顯,”一直致力於推廣恩施硒茶產品的趙萍對記者介紹,“但關鍵還是在於對茶農的教育。”

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茶书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