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往期动态>详细信息

晴隆县东风村:恶性循环致万亩茶园损失惨重

日期:2014-04-16                   作者: 方卿 文建秋               来源:黔西南日报  


东风村万亩茶园大量茶青无人采。

晴隆县碧痕镇东风村于2000年利用国家生态工程款,项目扶贫种植茶园6000亩,之后通过县茶业局逐年扶持,又种植了4000余亩,形成了连片种植的万亩茶叶基地。东风人勤劳肯干,把这万亩茶园管理得青葱碧翠,生机勃勃。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近年来茶农们只能回收茶园产出30%的茶青,有70%的茶青变成老茶叶,冬天只好用机器修剪掉,变成一文不值的垃圾,十分可惜!

    茶农的喜与忧

  该村老屋基组村民陈忠正告诉笔者:他家有茶园30余亩,近年来他家每年能收入60000余元;通过茶叶收入改变了住房条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当笔者询问到茶青能够亩产多少时,他算的这笔账吓了笔者一跳!

  他说:“我给你讲的60000元只是明前茶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有三分之一由于请不到工人采摘,长成老叶片损失掉了。如果能请到工人,明前茶全部采摘完,我家这30亩茶园,按每亩80公斤计算,可以采摘鲜叶2400公斤,按今年价每公斤80元计算,毛收入可达192000元,除去一半给采茶工,应该有纯利润96000元。我们这几年大抵如此——采摘完明前茶后,大茶基本就请不到人,只有靠自家采摘,赚不了多少钱!”

  “为什么呢?”笔者问。

  “你算嘛,我村的两个茶青加工点一芽二叶的只出2.6元一公斤,还不要散叶片。一个人每天只能采摘40公斤左右,所采茶青值104元,按各开一半算,小工费每天只有52元。现在的小工费没有100元左右便没有人干!加上采大茶的季节刚好处在栽烤烟和种玉米等农作物的茬口,根本就请不来人采茶!”

  “大茶每亩能产多少公斤?”笔者问。

  “按一个礼拜采摘一次计算,大茶能陆续采到8月份(阴历),就是20个星期左右。我家的30亩园,按每亩300公斤计算,一次大概可采鲜叶9000公斤,你算算是多少钱?”

  粗略一算:他家大茶总产值就达468000元;就算加工点再压价,平均价在2元左右,也是360000元左右,给了小工费一半,他家也有180000元的收入!靠自己采,他家就两个劳动力,就算天天采摘,也只不过能采摘10000公斤左右,也就收入20000-30000元左右,几十万元就这样白白损失了!

    采茶工少的主因

  采茶工难找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主要原因是两个加工点吞吐量和收购茶青流动资金不足,从而导致茶青价格不稳定。由于茶青价不稳定,本来选择不出门打工的劳动力也只好选择外出打工了。在家的留守劳动力,包袱本身就重,他们肩负着看孩子、种庄稼、养牲口等重任,他们到茶山采茶只看能挣多少钱,如果效益超过了自家养猪养狗种庄稼,自然就会把采茶看作是创收的产业;否则,他们又回去经营那“一亩三分地”去了。

  例如明前茶,由于量小,两个加工点能适应,加上外地茶商争相抢购,茶青价格就相对稳定;采茶工每天都能够挣到上百元,于是每天都有成群结对的人上茶山,因此茶青损失量就不算很大。

    茶青加工现状

  笔者就着村民陈忠正的介绍,采访了该村的两个茶青加工点。一个是建茶叶基地时,沙子苗圃场出资兴建的,叫“东风茶场”;另一个是本村四个茶农贷款兴建的,叫“东风洪胜茶厂”。“东风茶场”规模较大,吞吐量也大;“东风洪胜茶厂”规模较小,吞吐量比较小。苗圃场近年将“东风茶场”承包给了个体老板。这个个体老板本人没有多少投资,基本是空买空卖,年年都依靠引进外地资金支持。而外地人往往投资收完明前茶、拉走干茶便不再投资了。大茶阶段,个体老板就向当地茶农开空头支票,承诺卖掉干茶再付款。很多时候,承诺时间根本对不上号。去年的茶青款,个体老板至今尚欠东风茶农20余万元未支付,严重挫伤了茶农种茶管茶的积极性。难怪今年许多茶农都说,茶场有现钱支付就采摘,没现钱就不采摘了!

  “东风洪胜茶厂”倒是不拖欠茶青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生意做不大,本来就够小的吞吐量,由于受“热炒热卖”的限制,对于该村万亩茶青,其作用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这种茶青过剩的格局,自然形成了压级压价;压级压价,就造成了采茶人工价不高,自然就不愿到茶山采茶了。

    思索及对策

  由于难找采茶工,东风村每年的经济损失非常惊人,长此以往,一定会使该村茶农的种茶管茶积极性逐渐下降,最终将会导致该村赖以生存的茶产业走向没落。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要解决东风村茶产业遇到的瓶颈,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广泛采用小型制茶机械,扩大茶青吞吐量,从而形成茶农自己加工,囤积干茶,“有价才卖”的格局,也就是把鲜叶市场变成干茶市场。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1、茶青的加工环节利润可以更大限度地留给种茶农户,以提高其管理茶园的积极性。

  2、形成时差,能够减少或降低茶商对鲜叶价的“杀价”威胁,从而保持价格稳定。

  3、把茶农家里的剩余资金转变成生产资金,从而增加个体家庭资本积累。

  4、增加了加工生产环节的就业率。

  5、由于加工利润在茶农手中,就能够有效平衡采茶工人的工资幅度,留住准备外出务工的人员,从而实现茶山面积与茶产业密集型劳动力的相对稳定及饱和,从而挽回该村连年流失的巨额资金!

    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笔者曾经在网络上联系过省外几个茶叶加工机械制造厂家,获悉只需花30000元左右即可安装一套家庭式茶叶加工机械,每小时能加工60—80公斤鲜叶,蒸汽加温,全程电控,操作简便。同时,笔者曾到附近产茶乡镇已经安装该种机型的茶农家中考察,发现制出来的茶叶品质好,与大型机械加工出来的没有区别,非常适用。

  东风村许多茶农多年来在茶场当工人,已经掌握了熟练的制茶技术;县茶叶局也可组织技术力量,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和扶持。这应该不成问题。

  购置机械,80%的农户应该是很乐意的,但是缺资金。缺口资金就是支付采茶工的工资和扩大加工能力的所需茶青款。这种资金其实是有保障的,风险不大,因为有干茶积压就有能力还款。

  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协调支农贷款,根据茶农拥有的茶叶面积和实际情况,进行定额贷款扶持。着重扶持30余台小型机械参与加工,就能基本满足东风村茶叶加工需求。只要有1000万元支农贷款流进东风村,就能基本缓解该村茶青过剩和采摘不力的问题。

  如果东风村形成了茶农自主加工的局面,茶叶主管部门和镇村两级,可以因势利导在该村及时筹建干茶市场,让外地茶商与该村干茶产品接轨。届时,我相信该村的鲜叶市场一定会相对稳定,市场决定价格的规律一定会抬高该村茶叶的身价,采茶工高收入的现象一定会令他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这样就可以适当提高采茶工价,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上山采茶,这样,就一定会扭转局面,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让广大茶农增收致富。 (方卿)

    短评:“绿色银行”为何取不出钱?

    文建秋

  世界上唯一的茶籽化石1980年7月在晴隆与普安两县接界的地段出土。据此,我们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贵州之茶,源于黔西南。茶界专家认为,黔西南高海拔、低纬度、多雨雾、少日照的环境,为茶类物种的孕育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了解,黔西南州现有茶树面积20多万亩,有规模以上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数十家,其中不乏省级企业和州级龙头企业。好山好水出好茶,黔西南州产出的茶产品中深受市场欢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重点产业之一来发展,不断加大优质茶基地和茶叶加工厂的建设,同时大力宣传黔西南州茶叶品牌,逐步把黔西南州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加工基地之一。

  晴隆县碧痕镇,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有上万亩茶园,是全州茶叶生产重点乡镇之一。然而,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茶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应有的收入,眼睁睁地看着茶青不想采,看着银子化成水!

  去年清明前,笔者曾经到全州面积最大的普安县江西坡茶场调查采访,其现状跟东风村大同小异,深深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广大农民守着漫山遍野看起来很美的“绿色银行”,却终究没有取出多少真金白银!不得已,只有纷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黔西南广大产茶区的农民,虽然占尽天时地利,因为种茶不增收,茶山靠不住,只得走出大山另谋出路。这是无奈之举。

  多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茶叶产业的优势及潜力,机构成立了不少,规划出台了不少,政策制定了不少,口号重复了不少,资金投入了不少,茶树栽种了不少,企业建设了不少,可是一落地,广大茶农得到的实惠却只有一个字:少!

  为什么守着独一无二的良好资源却没有得到良好收益?笔者认为,抓好一个字足够:实!只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务“实”的精神,将茶叶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实”打“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脚踏“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心“实”意为广大农民谋利,培育“实”体,增强“实”力,“实”事求是,就一定能切“实”推进我州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让量多质优的茶山成为广大茶农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茶书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