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往期动态>详细信息

“发现之旅”到湄潭 探访中国种茶第一村核桃坝

日期:2014-04-21                  作者:   `             来源:贵阳晚报 

       4月18日至20日,贵阳晚报“我们一起行走·发现多彩贵州”活动走进茶乡湄潭县,探寻茶文化、茶产业以及生态自然之美。湄潭之行,是“发现多彩贵州”的第二站。

    湄潭县自古产茶。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师生,沿着红军长征的前半段路程,来到湄潭办学。浙大在湄潭县办学期间,当地的茶叶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口换取重要战略品的物资。

    贵阳晚报采访团一行25人刚进入湄潭,就被怡人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居建筑所吸引。三天时间里,“发现嘉宾”与“市民记者”在山水、民居、田园、人文、历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发现及感悟。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乡村美景。”一位“市民记者”说,湄潭之美,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文化内涵。

    探访中国种茶第一村


           湄潭成片的茶海


             核桃坝一瞥

     湄潭县的核桃坝并不出产核桃,让她闻名的是茶叶。

    一碧万顷的茶园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将这个村子完全包围。一天的忙碌和喧嚣后,人们坐在公园里,闻听虫鸣。外来观光客坐在游园,悠闲地刷微博、发微信。

    距湄潭县城10公里的核桃坝,是一个真正的农村,面积12平方公里。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茶园,人均茶园面积3亩多,是全国人均茶园面积最多。核桃坝村最早不产茶叶,甚至还是一个严重缺粮的村子。

    拥有10多亩茶园的村民余洪强说,是老支书何殿伦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老支书去世后,村民在村里最好的地段,为他修亭子和塑像。

    从上世纪60年代,何殿伦一直担任村支书,带着大伙修水利、种茶叶,把一个缺粮村变成富裕村。他本人也先后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接见。

    位于村子公园里的一片茶园,是余家众多茶园中的一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塑有茶叶生产过程的群雕。茶园旁边,有一座宾馆,还有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金融服务点、超市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这哪里还是农村!”几位慕名前来的贵阳市民发出如此惊叹。在他们看来,核桃坝俨然是一座镶嵌在青山绿水中、功能齐全的城镇。

    还让大家惊叹的是:这个有3400多位村民的村庄,吸引了22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常驻;信合、商行、农行、邮政等四家银行,都在这里争夺客户资源,甚至以低于其它地方2厘的利息,为村民随时发放贷款。

    “今年贷款50万元做茶,利息只有7厘钱。”余洪强自豪地说,办贷款,只需村委会开一个证明,提供自己在银行的流水,几个小时即可办妥。

    核桃坝何来如此魅力?现任村支书陈廷明一语破的:我们有钱、资金流动快!“任何一家人,都能轻松拿出10多万元存款。”他说。

    一周前,村委会通过分析村民今年春茶生产、流通贷款申请发现:全村868户,自有资金超过100万元的,有120户之多;资产过千万元的,有10多户。

    37岁的张洁是资产过千万的村民之一。她毕业于经济类院校,她身份特殊——既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又是一年有大半时间都泡村里的本地人。她的发家,与余洪强这样的村邻紧密相连——在采摘加工好茶叶后,村民不出村就卖给张洁这样的茶叶经纪人、流通商。张洁把茶叶销售到全国各地,挣取不菲的利润。

    “很多事,不用出村就能搞定。”余洪强说,村里还会有一座真正的医院,有B超等医疗设备,能做简单手术。村医院的楼,已经盖好,等设备到位就能投用。

    与核桃坝村相距10公里的田家沟村,因村民自创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闻名全国,登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甚至境外媒体。

    湄潭县委宣传部的干部说,田家沟是复制和发展核桃坝村的经验形成。“核桃坝模式,正被复制到各地。”他说,湄潭县正在摸索一条符合山区的城镇化路子。

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微信公众号
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茶书网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