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2 作者: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
汾江河两岸将会再现佛山古镇的昔日光景。
当泡茶馆、看川剧,已经成为到成都旅游不能错过的活动时,佛山还苦无一个欣赏粤剧表演的好去处。琼花会馆复建之后,佛山或许也能重现“万人围住看琼花”的盛况。昨日,禅城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莲升片区2、3、5-2号地块规划方案,此方案从此具有法律效应,不可轻易更改。在2号地块的规划中,重建琼花会馆成为最受关注的项目。
琼花会馆将成老城区旅游名片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佛山忠义乡志》里,描绘了昔日粤剧圣地琼花会馆万人空巷的一幕。艺人乘坐红船,在琼花水埗下岸,琼花会馆中戏班合演,市民围观,非常热闹。随着琼花会馆复建,这一幕将有望在未来重现。
根据规划,琼花会馆选址于南堤路以南、永安路以西,重建时将扩大其规模,并添置现代演出、展示设施,把琼花会馆打造成为世界粤剧文化“圣地”,成为佛山最有特色的高雅艺术欣赏场所,成为佛山文化产业亮丽的名片。
以琼花会馆为核心,在政府规划中,该区域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琼花会馆东侧,将复建汾水第一楼(正埠酒楼),还预留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广场;北侧汾江河畔则将原址复建正埠码头、忠义乡牌坊、水上关帝庙,以及一座景观桥。
这些历史景观,是佛山独特人文内涵形成背后的见证,和佛山水乡文化息息相关。历史上,佛山之所以成为四大聚之首,得益于四通八达的水路和发达的工商业,因此汾江河畔成为酒馆会馆林立之处。
“琼花会馆不要成为象牙塔式纯学术研究的会馆”
该规划通过人大审议之后,将推向市场,由开发商承担建设职责。禅城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届时将由文体旅游局提供设计方案,开发商具体承接建设,而在琼花会馆建成后,将归禅城区政府所有或由政府回购管理。
“琼花会馆承载着保护、传承粤剧文化的职责,将成为粤剧文化"圣地",成为佛山最有特色的高雅艺术欣赏场所,这一点需要保障的。”该负责人解释,若将琼花会馆承包给市场运营,市场很难把握粤剧的文化亮点,在传承上将有缺陷。
“我不希望琼花会馆成为象牙塔式纯学术研究的会馆,也不希望是表面性的博物馆,而应该是粤剧表演的殿堂、市民欣赏粤剧艺术的最佳场所。”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勋华表示,琼花会馆是历史上富有盛名的建筑,也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孕育出“红船文化”;历史上五湖四海的人在此聚集,造就了琼花会馆的繁华。因此,他希望琼花会馆是开放的,不但开放给市民欣赏,也开放给民间的粤剧表演者来表演。
琼花会馆建成后,最重要的功能是粤剧展示和演出。该负责人介绍,琼花会馆建成后,位于兆祥公园的粤剧文化博物馆计划迁移至此,琼花会馆将兼具高雅艺术欣赏展示平台和雅俗共乐的粤剧展演、欣赏平台,具体管理组织方案仍未确定,仍将继续咨询佛山老城区保护和活化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倾听市民的意见。
他山之石
要一杯茶听许久的戏
如果友人造访,你会带他去哪里逛?若友人想听粤剧,又想体验佛山的茶楼文化,佛山市民想要一尽地主之谊也十分为难—佛山缺少这样雅俗共赏的粤剧表演平台。然而,在其他拥有戏剧名片的城市,这样的场所并不罕见。
西北向,成都的茶馆已经成为游客必到之地。绕过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大隐隐于市”的悦来茶馆是十足的川剧“戏窝子”。悦来茶馆于2001年复建完成,是典型的川西风格楼宇,有长长的走廊、竹桌竹椅,一楼中央有仿古的万年舞台。茶园茶价从5元到20元不等,每周六上演折子戏,票价从15元到30元。
要一杯盖碗茶,可以在“戏窝子”里听上许久的戏。川剧的灵魂在哪里?按照老成都人的看法,没有茶馆这个载体,就根本谈不上听戏,而历经沧桑的悦来茶馆,无疑是这份传统中最经典的传奇。在茶馆里,川剧演员与观众之间是没有距离的,他们在茶馆的喝彩声中尽情表演,这种传统,也是川剧文化的魅力所在。
若是在北京,要听京剧、品尝京味儿,老舍茶馆也是好去处。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客人每天都可以欣赏到来自曲艺、戏剧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小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
老舍茶馆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50人观看节目;大碗茶酒家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50人就餐。集品茶、饮食、赏戏、表演等经营内容为一身的老舍茶馆,现如今已是中外宾客旅游的一处新名胜,根据百度百科词条,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琼花会馆会不会成为像老舍茶馆、悦来茶馆一样,闻名于中外、被五湖四海的消费者所喜?粤剧会不会在琼花会馆的舞台上,得以和市民亲密接触,从而让粤剧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新琼花”能否重现昔日琼花会馆粤剧龙头组织者的江湖地位,成为各地粤剧表演者朝拜的圣地?
“新琼花”能否坚守的她的草根精神,虽面积不大,但能容世间万物,以戏载道,以茶为媒,诉说老佛山的风情?我们翘首以盼。
声音
塔坡古庙的开放,我们看到了市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要保护和活化利用老城区的信心。由文化部门牵头,老城区改造将以重现老佛山风味为原则,宁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也要尊重历史、重拾佛山人的记忆,文化和商业将在此充分融合,保护老城的同时,充分活化利用老城的资源。
—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甘绮霞
琼花会馆作为历史建筑,我不希望她成为象牙塔式纯学术研究的会馆,也不希望是表面性的博物馆而已,她应该是粤剧表演的殿堂、市民欣赏粤剧艺术的最佳场所,她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应该成为五湖四海的粤剧爱好者所聚集的场所。
人气在这里聚集,粤剧自然会红火,琼花会馆才有办下去的理由。历史上,琼花会馆的损毁有其深层次原因,但市场经济环境下,适者生存。
此外,琼花会馆可否担当粤剧人才的培训场所?目前佛山粤剧演出市场并不红火,观众流失、演出人员也青黄不接。
—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勋华
老城区要“在保护中开发,在使用中保护”。历来佛山就有“琼花从水上而来”的传说,琼花会馆、琼花水埗临汾江河复建,昔日红船文化因此将得以延续。
我很赞同粤剧文化博物馆迁移至琼花会馆。佛山是粤剧文化发源地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博物馆和琼花会馆相结合,琼花会馆所代表的粤剧文化历史悠久、地位崇高,以后佛山可以挺起胸膛说,佛山就是粤剧的发源地。
琼花会馆还应赋予更多功能,包括琼花朝圣、博物展示、粤剧表演、学习培训等方面,有了内涵,琼花才有生命力。
—禅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梁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