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2 作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在香港有一句流行语:“如果男人找到一个肯陪他天天捱茶餐厅的女人,马上娶她吧。”但这句话到了内地,就变成了另一个版本———“如果女人找到一个可以供她天天享受茶餐厅的男人,马上嫁给他。”昨日,城中媒体做了一篇关于广州的港式茶餐厅和香港的茶餐厅的长篇报道,这两句话正好形象地说明了茶餐厅在香港和内地的区别,一个是“捱”,一个是“叹”,人生境界的天与地。茶餐厅还是那间茶餐厅,甚至同一个老板,开在香港还是开在广州就是天壤之别。
其实茶餐厅在广州的历史不长。以前类似的食店就叫做“小食店”,供应被戏称为四大发明的“粥粉面饭”。顾客呢,早餐是各式人等,午餐和晚餐则是那些为生活所迫,不能回家吃饭,又不愿花大钱和时间上酒楼茶楼“医肚”的人们。有的小食店只有几张桌椅,但是返台率很高,行色匆匆的顾客吃完就走人,一轮接一轮,山大斩埋有柴烧,开家小食店养活几家人绝对不是神话。
茶餐厅之诞生于香港足见香港人生意头脑之精明。所谓茶餐厅依我看就是小食店的升级版。所谓升级就是花式品种多了很多,装修好了一点,出品和服务流程也引入了现代餐饮经营理念,总之就是现代化企业化。茶餐厅之中经营得历史最长最成功的就是翠华了,现在翠华也来了广州。香港总是广州的老师。从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开始就是这样。
粤港两地的茶餐厅哪怕是同一个品牌同一个老板,但是味道风格不一样,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都要适应当地市场。所谓有传统冇正宗是也。深圳也有不少挂着港式茶餐厅招牌的食店,那个味道和风格我真是不敢认同来自香港。但是与老板交谈,老板又的确是香港人。入乡随俗,这也是香港人做生意的精明之处。死守所谓正宗只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食客之寻访旧时味道和老板之以利润为唯一追求的经营毕竟没有可能对等。茶餐厅的老板没有任何义务去为食客提供这个对旧时光的复刻服务。既然如此,在广州的港式茶餐厅,服务员听不懂“飞奶”“走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说起来很奇怪,假如现在抽起筋来要享受一下一个纯粹的“广式生活”,在广州很难,但是在香港反而相对容易。无论是吃的口味还是茶楼酒馆茶餐厅里的声谈语气,每次去香港都会给我这种非常“穿越”的感觉。世界在变。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香港,那是很复杂的语境,有人口头上附和主流的认定说是臭港,但是心中无限向往。到了八十年代人们终于可以大大声说香港这里好那里好了,因为香港的生活方式代表着富足和时尚。而到了现在,我们反而要跑去香港怀旧了。也许香港人现在无论是草根还是白领还是继续崇尚“捱”的精神,而风靡内地的已经是享乐主义了。可能除了铺租人工成本和食客的口味不同之外,这也是港式茶餐厅南橘北枳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