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4 作者: 来源:新华日报 |
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科学发展,生态优先,努力建设美丽溧阳”的战略引领下,天目湖书写出一首气势恢宏的绿色诗赋。
天目湖
一个品牌与城市的对话
如果说天目湖是一本线装书,那么她珍藏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区内有文物点44处。有蔡邕读书台、焦尾琴故里、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华曙猿”化石;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总认证的“天下第一壶”,被誉为“中华第一诗”的《游子吟》也在此写就。
时间镌刻着天目湖跨越发展的年轮。从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水利风景区、江苏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江苏省十佳旅游景区、长三角休闲旅游双百佳,近年来,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量攀升至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6亿元,在“江苏省十强旅游景区”评选中位列第三。“天目湖旅游”、“天目湖砂锅鱼头”、“天目湖啤酒”分别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天目湖白茶和白芹分别获得全国农产品(000061,股吧)地理标志证书。发挥旅游产业轻质化、提一、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带动性强的特质,“天目湖”商标使用范围已涵盖茶叶、果品、工艺产品等100多个品种,天目湖品牌系列产品每年上交税收占溧阳市地方税收的35%。在社会效益方面,天目湖旅游景区和宾馆饭店、旅游农庄以及旅游购物、土特产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提供众多就业岗位。天目湖旅游景区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人员,约占区域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湖碧水
一以贯之的生态追求
大片富硒土壤,万亩竹海茶园,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环拥沙河、大溪水库,水质保持国家级饮用水标准,湖水pH值常年保持在7.8左右,全国罕见;拥有动物164种。置身于天目湖景区,举目远眺,群峰嵌水,层峦绵亘,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山水画卷。
天目湖人像珍视眼睛一样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投入资金6亿多元,实施了五大类十八项环境保护工程,湖底清淤净化水质、退耕还林控减污染、污水处理保护水源、改建户厕堵住源头、生态治理涵养湿地。
湖底清淤,呵护一湖碧水。当地投资25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饮用水水库生态清淤工程,水体生化指标改善,并实现长效管理,兴建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动态管理。
退耕还林(草),控减面源污染。累计投入1.2亿元,全面完成天目湖临湖300米保护区域内退耕还林、退渔还湖,两大水库流域范围内一律严禁新批农业项目。
强化设施,控制污染源头。总投资6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沿湖新建了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提升泵站,农户用上生态户厕、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处理物业化管理、无害化处理率已达95%以上。
开发做减法,生态做加法,共建上下游生态圈。严格控制临湖面项目开发建设,关闭矿山、宕口复绿,重点扶持生态性环保性的旅游项目开发,并与上游安徽广德县建立协调机制,共同筑起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工作平台。
提档升级
构建全产业链旅游体系
极目天目湖,建成面积40.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山水园、南山竹海和御水温泉3个国家4A级景区为主,串联起太公山、报恩禅寺、望湖岭等景点以及玉枝、十思园、翠谷庄园等5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目湖已经构建起集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宗教旅游、文化旅游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融山水观光、温泉度假、乡村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拓展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设施提档升级,旅游环境再优化。投资约80多亿元,道路、停车场、多功能游客中心、景区连接线等基础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亮化绿化、给排水、供电供水等配套同步跟进。
旅游产品再升级,深度旅游做大体验经济。看茶娘笑靥如花,听江南丝竹的缠绵倾诉,品一壶天目湖茗茶,感受茶香幽远,观湖烟波浩渺,人的心便像那杯中的春芽,沉淀下来,舒展开来,淡然间便寻到一块精神的家园。夜宿山水间,听着草木间的蝉鸣蛰语入睡,听着枝头上的莺歌鸟鸣醒来,这一夜的梦,你定会香甜。目前,天目湖度假区正在加快天目湖水公园、南山竹海小寨、天目湖湿地公园、御水温泉二期、十思园4A级景区开发等升级项目,以湿地风情、茶文化、竹文化、市井文化、孝亲文化等文化内涵为引领,进一步做大体验经济,并因此为依托加大总部经济、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布局,把天目湖打造成融旅游、养生、度假、创新策源地于一体的复合型先导区。
春来踏青好时节。到天目湖,寻找一个真正的春天,一个万千人永远珍藏于心间的山水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