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28 作者: 来源:湘潭在线 |
湘潭有着较为悠久的产茶历史,到20世纪初已十分兴盛,当时湘乡是全省重点产茶县。湘乡多产红茶,经湘潭转运出口,粤商也常持重金来采购红茶,出价很高,有“斗米斤茶”之说。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湘潭的茶产业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光阴。
曾经辉煌
直到民国初年,湘乡一直是湖南省重点产茶区。此后,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等国茶叶的兴起,加之国内军阀混战,茶叶生产日渐衰落,民国11年-12年稍有转机,但为时很短。再到后来,日军侵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加重茶税、茶商乘机压价收购……使得湘潭大片茶园荒芜,产量锐减。
岁月流逝,时间到了1955年。中共湘潭地委、专署召开农业局、供销合作社、茶叶公司联席会议,提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发展茶叶生产,包括整理现有茶园、迅速垦复荒芜茶园、扩大茶园面积等,茶场有如雨后春笋般增加。
1959年,湘潭、湘乡成立了18个专业茶场,48个茶叶初制厂,82个专业队,茶叶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市茶园面积达8400亩。1964-1979年间,我市先后建立县茶场1个,公社茶场86个,大队茶场954个。1979年,全市茶园面积扩大到71471亩,平均每年扩种4148亩,茶叶总产达到1390吨,当时的湘乡县被省农业厅定为年产5万担产茶县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搞山区建设,国家、地方都拨了钱,在山区大力发展茶叶、水果、桑蚕等产业,那时湘潭的茶产业确实蛮有影响力。”时任湘潭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的张巾夫说,那时的湘潭不止于现在的湘潭,醴陵、茶陵、攸县、炎陵等地都在湘潭范围内,种茶面积十分可观,一个茶场就有几千上万亩。
对于自己见证过的那段历史,张巾夫记忆犹新。当时湘乡的红茶十分著名,大小茶场有17家之多,是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主要供货商,“湘乡本地产红碎茶,从外地收购红条茶。红碎茶配着牛奶饮用,销往江浙等地,甚至出口至东南亚国家。”
“改革开放以前,湘潭的茶业较为辉煌。”湘潭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刘海清介绍,七里铺茶场的茉莉花茶通过市外贸局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很具有代表性。
短暂沉寂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射埠镇船形村及与之相邻的板桥村,曾经有两个好几百亩的茶场,春暖花开时,全村人都赶着去采茶。这两个茶场是上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名声还非常大。后来,两个茶场的效益都不好,还在市场上进行恶性竞争,相互杀价格,你卖10块我便卖9块,茶也就越来越没有市场了。最后,大面积的茶场荒废了,竟成了放牛山。
是的,这是经历如火如荼的年代后,湘潭茶产业与“改革开放”这把双刃剑狭路相逢的真实一幕。或许是还未做好充分准备,或许是为了涅槃重生,湘潭的茶产业渐渐没落。
“以前湘潭茶场多为集体茶场,改革开放后市场发生了变化,加之包产到户政策的实行,99%的集体茶厂被分给了个人。”刘海清介绍,由于缺少管理,缺乏成熟企业、加工技术,许多农户都采用手工方法制茶,他们所产的茶几乎自给自足。
随着茶场分到户,茶园面积也迅速减少。“近郊茶园多因基建而被毁。比如,原先的红旗农场茶园、先锋乡的茶园上已是高楼林立;由于人们外出打工了,农村地区的茶园渐渐没人管,很多都荒废了。”张巾夫说,茶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3万亩之多,急剧下滑至90年代的1.1万亩多一点。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来,大量外地茶打入湘潭市场,如龙井、大红袍、铁观音等,它们对本地茶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再到后来,由于缺乏品牌、包装,加上质量差,湘潭的茶渐渐没有了销路,湘乡的红茶茶场几乎全部破产。
刘海清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七里铺茶场停产了,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湘潭茶产业经历了最艰难的岁月。到2000年左右,湘潭的茶产业才逐步开始恢复。
“我市并非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指定的茶叶种植重点地区,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未给与任何支持。”刘海清说,除市场变化、茶场分摊到户等原因之外,这也是湘潭茶产业没落的一个因素。
重整旗鼓
时间很奇妙,它沉淀了年轻人的浮躁和稚嫩,也悄然改变着湘潭的茶产业。
“随着消费、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湘潭人又慢慢恢复了种茶、制茶。”刘海清说。这种“恢复”途径主要有三类,有经验的种茶人承包已废弃的茶场,进行技术升级、低产改造;原来一些茶场是村里的,有头脑的村干部保留了茶园并以村的名义将其承包出去;一些有钱人发现茶业商机,自己承包山地重新种茶。
佳绿茶厂厂长周铜珍就是一位有经验的制茶人,以前是红旗农场的茶厂厂长,“2000年退休后,我有4年时间没做茶。在这期间,不断有老顾客问我要原来做的茶,这激起了我重拾旧业的想法。”从2006年开始,周铜珍带动昭山乡村民种茶,并逐渐开创出品牌“湘波绿”。
胡健军是船形峰茶场的老板。在船形村、板桥村茶场日渐萧条时,1999年,船形村村支书找到了胡健军,“大家都觉得,如果就此弄丢了原来茶场的名气和品牌,真的很可惜。在大家的鼓励下,我接手了船形茶场。”在那之后,湘潭的茶行业里有了船形毛尖、船形毛峰。
张华南既是海阔天空茶楼的老板,同时也是韶峰茶业的董事长,“我是1997年开始经营茶楼的。后来我开始自己租山种茶并创立品牌‘华南春’,将茶楼、茶叶两块结合在一起经营,2009年我又购买了‘韶峰’这个品牌。”
在各大茶商的共同努力下,大约从2010年起,湘潭的茶产业又踏上了重塑辉煌的征程。到2013年止,全市种茶面积已扩展至4.2万亩,据了解,今年又至少扩展了400亩。在产量这一块,2013年我市产茶331.4吨,产值达到2661万元。其中名优茶的产量为125.4吨,产值达到1269万元,最好的一家企业年产值达千万元。
还记得屡创辉煌的湘乡红茶产业吗?它也没有走失得太远!从2004年开始,原来从事红茶加工的人,或者找到了红茶销售的途径,或者找到了生产红茶的原料地,也重新拾起了这一传统产业。至2013年底,红茶企业恢复至12家,产值近5000万元,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红茶加工基地。其中,最大的一家产值达到241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