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志(下卷):茶树野生珍稀资源》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志(下卷):茶树野生珍稀资源》

查看大图

书  名:茶书网:《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志(下卷):茶树野生珍稀资源》
产品状态:上架
版  别: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  者:陈亮 马建强 姚明哲主编
书  号:ISBN 9787511667014
定  价:260元  会员价:258元  VIP价:257
出版日期:202407
评  分:评论等级  共有3位网友参与打分
游览次数:84
所属类别:茶文化书刊>A.文化类
立即购买

茶书网:《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志(下卷):茶树野生珍稀资源》 的简介:

    编号:GDZPS11966
    本书将在近20年来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形式从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征及抗性等方面详细介绍我国代表性野生茶树和特异种质资源性状特点。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我国野生及珍稀种质收集保存、鉴定评价概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大理茶、大厂茶、厚轴茶、秃房茶、防城茶、毛叶茶等我国代表性野生大茶树约100份;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近年来发掘鉴定的珍稀特异茶树种质约80份。
目录
第一章 我国茶树野生珍稀资源概况
第一节 植物学分类
一、Sealy茶树分类
二、张宏达茶树分类
三、闵天禄茶树分类
四、陈亮茶树分类
第二节 茶树野生珍稀资源的地理分布
一、主要自然分布区
二、国内分布情况
第三节 茶树野生珍稀资源的收集保存
一、茶树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二、茶树种质资源取样策略研究
第四节 茶树野生珍稀资源的鉴定评价
一、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的标准化
二、表型鉴定评价及核心种质构建
三、重要品质成分鉴定评价
四、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多样性评估
第五节 野生珍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野生茶树资源面临的生存现状
二、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策略
三、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建议
第二章 我国代表性野生茶树图谱
第一节 大厂茶
大厂大茶树1号
下金厂大茶树1号
四球古茶1号
四球古茶2号
平塘1号
兴义1号
惠水1号
第二节 大理茶
千家寨大茶树
巴达大茶树2号
滑竹梁子大茶树1号
滑竹梁子大茶树2号
滑竹梁子大茶树3号
帕真大茶树1号
帕真大茶树2号
邦崴大茶树1号
邦马大雪山大茶树1号
邦马大雪山大茶树2号
多依寨大茶树1号
多依寨大茶树2号
黑条子茶
本山茶
香竹箐大茶树(锦绣茶尊)
小古德大茶树1号
小古德大茶树2号
大核桃箐大茶树1号
大核桃箐茶后
感通寺大茶树
石佛山大茶树
荷花村山茶
瑞丽野茶
景坎野茶
核桃寨大茶树1号
核桃寨大茶树2号
第三节 厚轴茶
法古大茶树1号
法古大茶树2号
老君山大茶树1号
老君山大茶树2号
新街大茶树1号
新街大茶树2号
古林箐大茶树1号
古林箐大茶树2号
古林箐大茶树3号
二台坡大茶树1号
大围山大茶树1号
大围山大茶树2号
故支白大茶树1号
清水大茶
第四节 秃房茶
都江2号
九阡1号
道真1号
金沙2号
榕江1号
七星关2号
桐梓1号
务川1号
南川大茶树1号
南川大茶树2号
綦江大茶树1号
万盛大茶树1号
万盛大茶树2号
江津大茶树1号
第五节 毛叶茶
南昆山毛叶茶4号
南昆山毛叶茶27号
南昆山毛叶茶36号
南昆山毛叶茶86号
古洞毛叶茶
惠东毛叶茶
第六节 防城茶
防城茶1号
防城茶2号
防城茶3号
第七节 其他野生茶树
二嘎子茶王
紫果茶
古障大茶树
西林平老屯4号
姑辽茶
金秀白牛茶
三江牙已茶
壮帽山茶
开山白毛茶
龙胜田坳山1号
龙胜李江村1号
龙胜荔枝沟野茶
龙胜泥塘村1号
江华苦茶
城步峒茶
汝城白毛茶
莽山野茶
桂东野茶
桂丁茶
新化野茶
石门野茶
道溪野茶
鸠坑大茶树
遂川上坳野茶
宁都小布野茶
崇义聂都苦茶
于都靖石野茶
安远九龙山野茶
寻乌上平野茶
全南分水野茶
第三章 我国珍稀特异品种图谱
第一节 枝条形态变异品种
福建奇曲
涟源奇曲
第二节 新梢芽叶白(黄)化变异品种
白鸡冠
黄金菊
越乡白茶
天台白茶
御金香
安吉黄茶
黄金芽
花叶
景宁白茶1号
景宁白茶2号
小叶白茶
金边绿叶茶
第三节 新梢芽叶紫色变异(高花青素)品种
四球红玉
龙井紫芽
格8-7
短柱原茶
建始4号
罗定红芽
湄潭6001
巫山4号
资源云雾
水塘黑茶
第四节 叶片大小特异品种
一、特大叶品种
蒙蒙茶
斗烘坡大茶树
海南大叶茶
二、特小叶品种
龙井瓜子茶
碧螺春
瓜子金
第五节 特早生品种
平阳特早茶
黄叶早
嘉茗1号
白毫早
第六节 叶片形态特异品种
一、叶片呈披针形特异品种
綦江柳叶茶
二、叶片呈卵圆形特异品种
红芽佛手
三、具有芽鞘的特异品种
琴清绿叶
四、叶片着生高度上斜的特异品种
贵州丛茶
第七节 品质成分特异品种
一、低(无)咖啡碱品种
麻栗坡7号
红芽茶5号
二、高儿茶素或甲基化儿茶素特异品种
双柏7号
白芽茶32号
中茶紫凝
三、高氨基酸(茶氨酸)特异品种
黄金茶
四、高苦茶碱品种
聂都2号
聂都3号
乳源柳坑茶
中流苦茶
第八节高抗病虫特异品种
武夷82
满地红
参考文献
    陈亮,男,浙江缙云人,农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茶树基因资源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评价岗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与兴趣包括: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茶树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茶树遗传与新品种选育;茶树资源与育种相关标准制订;茶树重要基因分离克隆与功能研究、功能基因组与基因组学研究等。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杭州茶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杭州茶树资源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杭州茶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负责人,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兼职教授,《Journal of Applied Horticulture》、《The Open Horticulture Journal》和《茶叶科学》编委。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韩国农村振兴厅(RDA)“荣誉科学家”(Honorary Scientist)、International Tea Breeding Consortium(ITBC)秘书长。
    马建强,男,1985年出生于四川,201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自2013年7月至今,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现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茶树种质资源。马建强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等,发表了30余篇论文,参编1部著作,并登记了4个茶树品种和获得了7件植物新品种权。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技术挖掘茶树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以及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探究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演化。马建强在茶树优异种质的发掘及创新利用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发掘了调控茶树儿茶素含量、春季萌芽等性状的关键基因,创制出高氨基酸、高花青素等新种质,并在多个地区开展特色专用茶树新品种选育合作研究。他参与选育的新品种超过30个,其中“黄化新品种‘中黄3号’”在全国四大茶区推广应用,入选贵州省茶产业调整优化种植品种结构的优良特色品种之一。
    姚明哲,男,1975年出生于山东成武,200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自2002年起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现任所办公室(党办)主任、种质资源团队青年助理首席、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多年来,姚明哲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姚明哲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优异资源发掘方面建立了标准化体系,系统鉴定评价了500余份国内外各类茶树资源,筛选出了一批优异种质并在育种中应用。他较早引入ISSR分子标记技术,开发了上千个SSR标记用于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从基因组水平上系统阐释了我国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他还构建了茶树高密度SSR和SN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定位了儿茶素、茶氨酸等多个品质相关性状的QTL,改进了茶树杂交育种方法,提高了杂交育种效率,培育了一批茶树新品系。姚明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2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了国家级茶树新品种“中茶111”等多个品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他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兼任浙江省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

发表您的评论:

姓  名:
标  题:
评  级:
正  文: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