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7-06 作者:田菁 来 源:天津网 |
您曾提及,最早您是从家乡那边的茶厂走出来的,这么多年的坚持,一定有很重要的原因。给我们讲讲您的经历?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茶叶,不仅是因为祖辈和父辈都是采茶卖茶的,还因为所生长的环境也都和茶有关。我的家乡福建那边有许许多多茶农,他们以种茶为生,很快我也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自己是从十四五岁开始,在福建那边办茶厂的。经营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因为合伙人先从家乡走出来到河北省去做茶叶生意,后来我就想,与其和别人一起,倒不如自己也出来闯荡一番。于是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我只身一人,带着一千元钱,来到河北沧州,开始做花茶批发。刚开始时批发的量也不多,一年五六千斤左右,后来逐渐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分店、第二家分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1997年,那会儿比较流行“挑担子卖茶”,他们售卖的茶叶,有很多都是从我这边进货的。那时候我自己已经有了七八家分店,生意可以说做得还算如鱼得水。也是机缘巧合,那会儿开始想,可以到茶城里开个店铺,换一种形式做茶品的经营。于是,从南方茶叶城、光明桥茶叶城,直到后来有了一商茶叶城,可以说天津比较大的茶叶城市场我都在里面经营过茶品,见证了那些年天津茶叶市场的变迁。
您如何看待茶文化与茶叶经营之间的关系?会不会觉得,当销售茶叶到某种程度时,就会让茶文化“变了味儿”?
“茶文化”理应是为了产品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但产品却承载着文化。我个人认为,如果还死死抱着茶文化去做文章,市场将会越来越小,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改变,走一条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的道路。这种转变不是单点的转变,而应该是系统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包括产品的时尚化、品牌诉求的时尚化、售卖方式的时尚化以及传播推广的时尚化。茶商应该在茶叶销售与茶文化推广两者间找到平衡。众所周知,印度、斯里兰卡成就了世界十大排名茶商,中国为何没有世界级大茶商?因为中国很多茶商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作为茶的爱好者,推广茶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但作为一名商人,追求利润也是生存的必然要求,市场需要“量”的支持。
和先前自己经营几家小型茶叶店相比,在茶城中设立两千多平米的超大卖场不会觉得风险很大吗?如今,经营模式的转变,给您带来比较深的感触都有哪些?
这个行业与很多大热的投资领域相比,可以说是低风险。而且只要你诚信对待你的客户,稳稳地脚踏实地地经营,肯定会一年比一年收益好。在茶城设立大型茶超市,具备茶叶品种多、商品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方便客户挑选茶叶等优势。同时卖场空间很大,不像小商店茶叶堆放很多坐不下几位喝茶的客人。卖场提供了休闲的地方,顾客可以慢慢挑选中意的茶叶,可以说,大型茶超市的经营为天津市民休闲购物增添了一个好去处。感触比较深的就是,相比之前自己开店,在茶城经营茶品之后,一是没有那么累了,这里的管理很体系化。二就是经营的茶类范围可以多样化了。如今,只要你想去买任何有关茶这个领域的产品,都可以来到这儿“一站式购物”,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我自己都觉得挺难得的。
您如何看待茶叶市场的发展前景?
中国茶行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7万茶企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如何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成为众多茶商的心头大事。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产业特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产业化进程,也阻碍了我国茶业品牌的发展。天津的茶商应该从进入茶行业起,就力求摆脱传统的经营方式,把其他行业的品牌运作经验带进茶行业。比如走品牌化、精品化的路线,这也一定会是茶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记者手记
茶业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自然有厚重的文化背景与底蕴,历史上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盛情讴歌。与胡先生的接触中,记者却发现他很少去谈及文化,更多的还是谈营销。少谈或许是茶文化并不是他茶叶销售的重点,他更愿意交流茶叶营销模式的创新。在他看来,茶叶行业倡导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一种“商品文化”,一种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