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24年11月1日至30日茶书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7446
书名:《评茶员培训教材》
版别:金盾出版社
作者:杨亚军主编 中国茶叶学会组编
书号:ISBN 9787508254227
定价:79.00
出版日期:201806
内容简介
    杨亚军主编的《评茶员培训教材》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编。本书分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技能要求5篇26章。内容包括:评茶员的基本要求及培训方法,中国茶叶发展史及主要茶类的品质特征,茶叶标准及分级,茶业企业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茶叶的感官审评设备与操作,茶叶的包装要求及标签通则,茶叶的贮藏技术,中国6大茶类的加工技术与审评方法,茶叶与健康知识介绍及研究,茶业企业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技巧。本书内容充实,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合广大评茶人员、评茶员及评茶师培训班授课人员和学员、茶业企业各层领导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杨亚军,男,1961年9月18日生,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自“七五”以来,先后独立或合作主持国家攻关专题、子专题2个、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重点科技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等3个、省部级重点专题等6个,参与组织完成首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从37个品种中筛选出25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正主持“十五”国家攻关课题、专题和国家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948项目、省基金共6项,并主持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二十年来,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作为区试阶段的主持人,参与育成了龙井长叶、寒绿两个国家级良种和苔香紫、苹云、碧峰3个省级良种,这些良种大多已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育种早期品质化学鉴定技术”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主持完成的“龙井长叶、碧云的育成与应用及龙井43的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茶数据库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已培养和正培养硕士生各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合作出版著作6本。
    中国茶叶学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支撑下,由茶叶科技、教学、推广、生产、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会员组成,是推进我国茶叶学科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于1964年成立,现拥有个人会员10461名,单位会员1002家,分支机构16个,在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4A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2次、“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2次、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3 次、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优秀单位”11次、“全国学会智慧党建建设优秀学会党组织"3次、"党建工作先进学会”(2018-2020年度)、“2019年十佳服务企业创新学会”、“优秀抗疫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协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2016年以来全国学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2021年度全国科协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

第二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彭庆中,字炫皓,号三口居士、一茶山人,广西苍梧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梧州日报社,并任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十数载遍访茶区,会友论道,深得六堡茶品鉴之妙。

第三名
编号:GDZPS11289
书名:《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
版别: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栋 刘建明主编  段洁 卢锦燕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74404434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考证为依据,简要面系统阐述了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客观的划分六堡茶的核心产地,肯定了桂青、苍梧种两大群体都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历史,根据制茶原理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由于六堡茶发酵技艺复杂,受原材料和加工场地环境及设备影响,发酵的时间和温湿度的控制及微生物菌群各异,也是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书中一些数据也只是经验数值,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主编通过对六堡茶一千多年历史的追溯和复原,对传统制作技艺和创新工艺进行分析,对近代六堡茶工艺和品鉴进行总结归纳,相信这本《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不仅可以让您轻松全面的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正本清源,还可以挑逗起你品茗的味蕾,这是一名六堡茶匠人的初心。感谢一直关注与支持此书的单位与个人,感谢中茶公司张均伟、广西茶叶学会黄家琪会长、湖南农业大学陆英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华玲研究员、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冉博士和梧州学院茶学专业讲师魏诗琴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和资料。
    陈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曾任: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茶叶科长、副处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科学家(2007~2015),广东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3-2014),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巡视员(2014-2020),全国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15)。在名优红茶,风凰单丛茶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选育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与审评,黑茶类"越陈越好”品质机理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省部级多项茶叶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选育风凰单丛、丹霞系列白(红)茶等新品种6个,主编《现代农业技术实用教程》(22册)、《茶艺与评茶技术》等,参与主编《中国名优茶选集》《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等专著10余部,发表比较有价值的茶叶研究论文30余篇。
    刘建明,男,汉族,53岁,苍梧县茶业世家南昌號第四代传人,从事茶叶销售生产近三十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国家一级制茶师、二级评茶技师、高级调饮师、茶园管理师、高级考评员、六堡茶制作技艺双非遗传承人(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国家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现任广西六源茶业公司技术总监、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协会副会长,广西标准化协会理事和专家库专家,广西茶叶学会理事,受聘广西梧州六堡茶工匠学院、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及苍梧县中专(茶叶加工老师),产品获50多个奖项,徒弟及学员参加各类赛事累获殊荣,个人获市创新成果4个一等奖,刘建明个人工法命明一项,实用专利二项,发表茶业专业论文五篇,主编出版六堡茶专著《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和编写《适制六堡茶茶树栽培技术》教科书,编写六堡茶团体标准7个,企业标准1个。刘建明多年来致力于茶叶加工研发,热心于公益事业,曾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梧州工匠等荣誉。其极具创新精神,多年致力于传匠技、铸匠魂、育匠人,是一位少有的兼具传统与现代六堡茶制作技艺的匠人。被誉为具有匠人精神的“茶痴”。

第四名
编号:GDZPS7480
书名:《广东普洱》(彩色印刷版)
版别: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成 桂埔芳著
书号:ISBN 9789889824372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    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第五名
编号:GDZPS11525
书名:《遇见新会陈皮》(薪传遇见系列图书)
版别: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镜顺主编  蔡妙芳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218163536
定价:138.00
出版日期:202312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新会陈皮的历史以及当今文化运用与经济效用。书稿基于800多年新会陈皮的历史人文,从广东江门新会陈皮的源起开始,跨越时空去寻味陈皮文化与产业,通过历史、时间、产区、品类、人文与工艺、生产、收藏、品牌、使用等多维度解读为什么“一两黄金一两皮,百年陈皮赛黄金”。通过新会陈皮,我们遇见侨乡之宝作为海内外华人思乡信物的历史,看到百年皇家贡皮的传承,见证青山绿水孕育的陈皮如何带动乡村振兴,也展望文化赋能农业在新时代的产业化发展。薪传文化遇见系列图书,计划每年出版一本茶文化相关图书,拥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与行业影响力,助力文化推动产业发展。
    陈镜顺,广州薪传文化公司董事长、茶语网合伙人、网易严选茶叶顾问、国家评茶师,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
    蔡妙芳,广东省青年作家、诗人。首届潮人文学奖诗歌奖得主。

第六名
编号:GDZPS10967
书名:《二十四节气与福鼎白茶》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林有希主编
书号:ISBN 9787533569662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2303
内容简介
    本书把二十四节气与福鼎白茶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福鼎白茶为纬,展示了福鼎的相关区域文化,可谓别出心裁。二十四节气中,春季与秋季中的节气可进行采制白茶,是福鼎白茶生产季,与福鼎白茶的关联性强;但本书也同时注重其余的节气,比如茶园生态管理、茶叶病虫害防治等茶事。书中结合二十四节气适饮的福鼎白茶、茶旅线和二十四节气白茶食谱等,把福鼎白茶与环境、福鼎的物候相联系,使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更加完整。书中突出福鼎文化元素,把福鼎的民俗、民谚、剪纸、诗词、美食联系在一起,一一地呈现,再配以二十四节气的精美照片和二十四家茶企,可谓内容丰富。在挖掘福鼎白茶文化的同时,把福鼎本土地方文化进行展示,这更能体现福鼎白茶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林有希,1963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级工艺大师。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高级评茶师、高级经济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林有希在茶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就。他从业40年来,坚持“三创”精神,积极研发福鼎白茶生产加工技术与设备,首创了国内白茶紧压茶饼工艺技术,解决了白茶在运输、销售、仓储环节的关键性难题。他研发的设备如大型全自动白茶萎凋机和滚动圆式茶叶筛选机等,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行业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第七名
编号:GDZPS9478
书名:《茶船古道》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麦 苏爱清 龙天传 赵洋合著
书号:ISBN 9787540788292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以往众多讲解六堡茶种植加工、品鉴收藏等基础知识的书籍,这本《茶船古道》主要聚焦于历史,试图为读者还原当年大批量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被运往海外的壮美画面;同时引导读者置身于茶品之外,从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六堡茶的发展历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懂过去才能知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茶船古道》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必读之书,而且值得多读。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两广、港澳、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学习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进阶的必修课,而阅读这本《茶船古道》就是绝佳的途径。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持续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沿着茶船古道线路走向一路追踪探访,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进行抢救性的采访记录,把一手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老照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们。仅从开篇的几个小节,你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解说之详尽、数据之齐全、图片之珍贵,这是一本用心之作。它能为读者拨开云雾,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看六堡茶的枝繁叶茂、兴衰起落。全书3章,33节,多达400多页,内容足够饱满,阅读起来也十分轻松,这得益于丰富的历史照片,以及大量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生动的自诉,使这书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具感染力。 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翻阅此书犹如观看一场大型纪录片。
    书中,第一章概述了“茶船古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线路、茶叶运输和制作工艺的变迁;第二章,把茶船古道线路中重要的转运点、生产点及海外主要消费地做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透过文字,你能深切感受到六堡茶绝不单是一杯茶,它还是很多家庭生计的维系、生命的保障、生活的必需品;第三章,通过讲述者分享的一个个故事,把看似零散细小但又不可或缺的历史汇聚起来,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六堡茶历史轮廓,丰富了人们对它的认知。茶船古道承载着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促进着六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亲身经历那段起起落落的历史,却可以边品茶,边读《茶船古道》,重新再认识我们手中的那杯“红浓陈醇”!
    杨麦,梧州日报编辑,广西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史学、文学、茶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医药、戏曲、饮食、书画艺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组织开展“茶船古道"大型历史文化挖掘项目,带领专业团队完成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海内外线路的调查考证,在业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茶船古道"文化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苏爱清,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历任梧州日报社专刊中心主任,梧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任梧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三级调研员。
    龙天传,男,梧州日报社。
    赵洋,梧州日报社记者。

第八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九名
编号:GDZPS5440
书名:《寻找回来的安茶》
版别:台海出版社
作者:郑建新 刘平著
书号:ISBN 9787516806005
定价:68.00
出版日期:201505
内容简介
    它出自祁门,由来已久又充满神奇,起于明末清初,几经跌宕,起死回生,可谓中国茶事奇观;它属于后发酵的紧压茶品,由初制到精制,工艺特殊,手续繁复,采制始于谷雨,精制环节又以白露为重,品味香醇;它贵在陈化,妙在储藏,体验着四季变化,春发夏化秋聚冬眠,匆匆三年,每段光阴都是不可置换的经历;它外装质朴,内装隽永,包装古朴、经济、透气,特色鲜明,科学之余不乏实用,传承当今,既是商家传统,更是文化继承;它可入药、可清饮、可制成药茶,茶性温凉,药效为世人推崇,被奉为“圣茶”,其清甜爽口之感,又像傲骨文人雅士,无杂气,潇洒脱俗,有如竹子般清新和傲直……安茶是一种后发酵的紧压茶。它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安茶为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祁门县西南芦溪、溶口一带;抗战期间停产,20世纪80年代恢复生产。成品色泽乌黑,汤浓微红,味香而涩。内销两广香港,外销东南亚诸国,被誉为“圣茶”。安茶,有投资收藏价值,安茶越陈越好,药用价值就越高,在东南亚收藏市场非常受欢迎。
    郑建新,祁门县人。出身于茶业世家,种过茶,做过茶,管过茶,以从政时间为长,先后在祁门县政府、休宁县委、政协、黄山市政协等单位任职。出版有《徽州古茶事》(辽宁人民出版社)、《祁门红茶》、《太平猴魁》、《松萝茶》(上海文化出版社)、《江南问茶》等著作,参与《徽商大典》、《徽州文化辞典》等编写,其中部分作品获全国征文奖。
    刘平,收藏爱好者:黄山新界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淮北汉画像研究会会长,淮北市石文化研究会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徽州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会长。多年来,注重收藏汉画像石、汉陶及国内观赏石、书画等等。

第十名
编号:GDZPS11809
书名:《有茶时光:2025年茶日历》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包静 中国茶叶博物馆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326767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231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周为单位,每周介绍一款红茶,以短文配和照片、思维导图、手绘图的形式,全面、直观、丰富地介绍了这款红茶的特征。红茶的风味,是世界的偏好。红茶香高味浓,适合清欢,也适合调饮,方便存放。因此,饮红茶成为全世界70饮茶人的最好。中国福建桐木关是红茶的发源地,中国红茶大家族异彩纷呈!本书内文进口涂布纸完美还原典雅画面,全彩印刷高清大图,设计精美;阳历、阴历、节日、节气清晰展示,收藏于案头,精品茶日历愉悦自己,送给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每本书配有一编号的专属藏书票,图片选用陈师曾《茶花梅花轴》。
    包静,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曾编著《有茶时光:2023年茶日历》《有茶时光:2024年茶日历》等书。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文献库、茶文化文物馆藏资源和学科互补的专业研究队伍。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