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销售排行>详细信息

2024年12月1日至31日茶书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二名
编号:GDZPS10670
书名:《中国白茶》
版别: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弟顺主编
书号:ISBN 9787561525067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2209
内容简介
    《中国白茶》是在本人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产品品质学专家郑金贵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为了本书的出版,导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书包含了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并收集了国内外有关白茶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分别介绍了白茶的历史、栽培、采摘与鲜叶、初制加工技术、精制与深加工、品质化学、品质检验与调控、保健品质、有机白茶生产技术以及白茶的文学艺术等,并附白茶图谱等彩图77张以及福建省地方标准——白茶标准综合体。本书应该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传统白茶的较为系统的论著。
    袁弟顺,男,副教授,茶学博士,1969年出生于福建省松溪县。主要从事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营养与保健》、《ISO9OOO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茶叶经营管理》等。主持的科研项目8项:1.细胞培养法生产茶氨酸(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超细微茶粉的研究与开发(福建省教育厅项目);3.有机茶栽培技术推广(福建省省长基金项目);4、茶学科教基地建设(福建省财政厅项目);5.L-谷氨酸、乙胺对茶树茶氨酸产量影响机制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福建茶树种质资源库建设(福建省发改委项目);7.高T白茶研究与推广(省政府发展基金项目);8.名特优绿茶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孙项目)。主持的横向科研项目3项:1、高产优质银杏栽培与加工(福建省科技厅项目,合作单位:闽西老区经济发展公司); 2、系列茶蜜饯生产(福建省经贸委项目, 合作单位:福建闽侯振园实业有限公司);3、福州绿茶新工艺研究(福州市科技局项目,合作单位:福州市神农茶叶有限公司)。参加国家、省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获得发明专利三项(天然茶含片制备方法,茶蜜饯生产方法,组合茶粉)。科研成果三项(叶用银杏栽培与加工,腐殖酸茶叶有机专用肥研究,茶叶有机栽培及系列产品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2003,排名第二)。2004-2005年度超大奖研金一等奖。1998年福建农业大学基地建设三等奖。2003年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一节课竞赛(讲师组)三等奖。

第三名
编号:GDZPS10874
书名:《少儿茶艺:师资版》
版别: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昕 宋昕主编
书号:ISBN 9787568194921
定价:36.0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市特高项目“王岳川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工作室”的成果之一,该项目以书法、国画、茶艺为载体,打造“国内一流、职教标准、文化引领、产教融合”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其中,茶艺教育教学研究是该项目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本书就是在该项目的建设背景下,针时少儿茶艺教育教学工作者所设计的适用教材。
    目前,在幼儿园、中小学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大背景下,茶艺以“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进人幼儿园及中小学;诸多的少儿教育社会培训机构也都纷份开设了茶艺培训课程。整体来看,社会对少儿茶艺教师的需求量较大,但既有茶学知识。茶艺技能,又有少儿教育背景的教师人才相对较少,而且针对少儿茶艺教师的培训教材严重缺失。在各大图书网络平台上检索,同类或近似教材仅查到一部,从内容上看,该教材的定位是给已幸握茶文化理论和茶艺技能的教师提供相关少儿茶艺教学的简明指导方案。适用于培养少儿茶艺教师的教材尚无,因此,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此层次茶学教材的空白。在“王岳川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工作室”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开发了“情境式代人、案例式习得和项目式迁移”的传统茶文化教育推广模块化课程,并开发了配套的少儿茶艺师资教材。
    教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嵌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典故等辅助阅读材料,以及茶艺展示等视频资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自学和拓展学习。
    为了更好地满足少儿茶艺教育教学的需求,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茶文化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与习俗、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用水、茶席、健康饮茶、基本茶艺和创新茶艺等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下篇是少儿茶艺教学理论与实践,主要探讨了少儿茶艺的教育教学特点及方法,以教学方案的形式为少儿茶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其中,黄昕负责撰写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的一、二节,第十二章的一、二节,第十三章的第三节,第十四章的一、四节;宋昕负责撰写第四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的三、四节,第十二章的第三节。第十三章的第一、二节,第十四章的二、三节:任春玲负责撰写第三章、第五章;丁桂莲负责撰写第二章:郭增增负责撰写第十章。教材中的茶艺展示视频由王思佳、张慧敏、张金亮、王敏捷、刘思齐录制,全书为少儿茶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参考。

第四名
编号:GDZPS11289
书名:《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
版别: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栋 刘建明主编  段洁 卢锦燕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74404434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考证为依据,简要面系统阐述了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客观的划分六堡茶的核心产地,肯定了桂青、苍梧种两大群体都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历史,根据制茶原理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由于六堡茶发酵技艺复杂,受原材料和加工场地环境及设备影响,发酵的时间和温湿度的控制及微生物菌群各异,也是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书中一些数据也只是经验数值,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主编通过对六堡茶一千多年历史的追溯和复原,对传统制作技艺和创新工艺进行分析,对近代六堡茶工艺和品鉴进行总结归纳,相信这本《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不仅可以让您轻松全面的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正本清源,还可以挑逗起你品茗的味蕾,这是一名六堡茶匠人的初心。感谢一直关注与支持此书的单位与个人,感谢中茶公司张均伟、广西茶叶学会黄家琪会长、湖南农业大学陆英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华玲研究员、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冉博士和梧州学院茶学专业讲师魏诗琴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和资料。
    陈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曾任: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茶叶科长、副处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科学家(2007~2015),广东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3-2014),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巡视员(2014-2020),全国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15)。在名优红茶,风凰单丛茶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选育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与审评,黑茶类"越陈越好”品质机理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省部级多项茶叶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选育风凰单丛、丹霞系列白(红)茶等新品种6个,主编《现代农业技术实用教程》(22册)、《茶艺与评茶技术》等,参与主编《中国名优茶选集》《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等专著10余部,发表比较有价值的茶叶研究论文30余篇。
    刘建明,男,汉族,53岁,苍梧县茶业世家南昌號第四代传人,从事茶叶销售生产近三十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国家一级制茶师、二级评茶技师、高级调饮师、茶园管理师、高级考评员、六堡茶制作技艺双非遗传承人(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国家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现任广西六源茶业公司技术总监、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协会副会长,广西标准化协会理事和专家库专家,广西茶叶学会理事,受聘广西梧州六堡茶工匠学院、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及苍梧县中专(茶叶加工老师),产品获50多个奖项,徒弟及学员参加各类赛事累获殊荣,个人获市创新成果4个一等奖,刘建明个人工法命明一项,实用专利二项,发表茶业专业论文五篇,主编出版六堡茶专著《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和编写《适制六堡茶茶树栽培技术》教科书,编写六堡茶团体标准7个,企业标准1个。刘建明多年来致力于茶叶加工研发,热心于公益事业,曾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梧州工匠等荣誉。其极具创新精神,多年致力于传匠技、铸匠魂、育匠人,是一位少有的兼具传统与现代六堡茶制作技艺的匠人。被誉为具有匠人精神的“茶痴”。

第五名
编号:GDZPS10977
书名:《建阳小白茶》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麟编著
书号:ISBN 9787533568573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野生茶树。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茶,作为健康饮料的功效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如兴奋解乏、益思少睡、消食去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等,历代医药书籍均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效用也在不断扩大。从初期的药用,发展到宫廷的高级饮品,再逐渐成为大众“人家一日不可无茶”的普通饮料。饮茶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茶饮方式的不断改变,制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提升。茶叶从生煮羹饮开始到晒干收藏、制饼烘干,逐渐地通过蒸青、榨汁、降低苦涩把茶饼做到极致,创造了外观、香味口感极佳的团茶,在宋代时期被皇帝所赏识,成为贡品,兴盛一时。明朝朱元璋罢拙团茶后,散茶出现,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从明朝至清朝,各种茶类加工工艺相继出现,发展很快。短短的几百年,就从炒青绿茶的创制发展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类别较为齐全的各种茶产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式茶产品的增多,有人从“微生物发酵说”开始,逐渐演变成按“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方法对茶叶产品进行分类。后来,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根据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素变化程度的顺序,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方法,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六个茶产品大类。
    白茶是茶产品的一个大类,它属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外观如银似雪而得名。其实,在白茶中根据茶叶树种和叶片大小还有具体的品类之细分。茶界泰斗张天福在调查研究白茶创制发展的路线时曾经有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之说。这里所说的小白、大白、水仙白虽然是白茶大类中的几个细分品类,但人们日常都习惯将其称之为白茶。小白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茶,发源于建阳区漳墩镇。清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由漳墩先民肖氏创制。当时肖氏用当地的群体种菜茶晾制的白茶,其毫芽和两片叶叶背绒毛灰白,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白毫”“白仔”。白毫茶因最早出现在建阳的漳墩镇南坑村,历史上也被称为“南坑白”。建阳群体种菜茶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所产的白毫茶,毫纤细,叶张幼嫩,因此,又称之为“小白茶”。
    建阳还是水仙茶树的原产地和水仙白茶的发源地。19世纪中叶,建阳小湖镇大湖村先民用水仙茶树鲜叶进行挑针,挑针后的鲜叶用来晾制水仙白,从而创制了水仙白茶。水仙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水仙白茶产品归类为大白茶。在茶业发展历史上,建阳是中国白茶的重要产区。建阳小白茶的创制开创了白茶类产品的历史先河,为中国白茶类产品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建阳创制的两个白茶产品中,小白茶创制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技术最为成熟,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白茶产品产销最最大,是建阳白茶品牌的代表性产品。这本技术专著基本是以小白茶的传统工艺技术与悠久文化积淀为核心和主线进行取材,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与水仙白茶两个产品的前世今生,因此在确定著作主题时就将本书定名为《建阳小白茶》。
    建阳白茶的品种很多,有传统工艺生产的小白茶,有水仙茶生产的水仙白(属大白茶),还有引进大白茶树生产的大白茶,众多品种生产的白茶极大地丰富了建阳白茶的内涵。但在众多的白茶品种中,建阳白茶的主导产品还是小白茶与水仙白茶。在生产实践中,建阳既生产小白茶,又生产水仙白的茶企很多。虽所产白茶产品不同,但制作工艺基本大同小异。本书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而研究内容的取材又主要来源于小白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就会存在研究内容的概念把握,对此特别需要作个说明。在编著本书内容中的几个概念表述上,考虑到本书的实际应用效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既不好用小白茶概念来定义,又不好用水仙白或大白茶概念来定义,故只能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比较贴切。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书中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茶企茶人在实践中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迷茫和异议,还可以用建阳白茶概念把小白茶与水仙白两个品类的内容统一起来论述,消除读者心中对几个概念问题的疑问。
    《建阳小白茶》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发展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花色品种、制作技艺、品质特征及品鉴方式等。相信通过对建阳小白茶知识和文化的全面介绍,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茶人茶友更加全面地了解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让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以更优秀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大众。
    吴麟,高级工程师、高级(一级)评茶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平分校客座教授。曾任福建省建阳茶厂厂长,后任建阳区茶叶协会顾问、建阳区白茶协会技术顾问。陆续在《中国茶叶加工》和《福建茶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六名
编号:GDZPS7480
书名:《广东普洱》
版别: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成 桂埔芳著
书号:ISBN 9789889824372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    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第七名
编号:GDZPS9519
书名:《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
版别:民族出版社
作者:田茂旺著
书号:ISBN 9787105162604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2107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以下内容:绪论,说明选题缘由、研究价值,理清南路边茶贸易研究动态,阐明把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呈现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第一章,宋明时期蜀茶博马的确立与商营贸易的萌芽。第二章,清代前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兴起与兴盛。第三章,清代后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衰落。着重分析嘉庆以后南路边茶产销逐步下降、引票泛滥、茶税积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管理制度的设置。研究清代商营茶政的主要内容。分析打箭炉榷关税收制度与人事管理制度。第五章,清代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中的商人及经营形式。第六章,清代汉藏商人在南路边茶商营贸易中的市场开拓与合作。第七章,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衰落。结论,通过前文的论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管理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的机构与茶政法规,二是南路边茶商营贸易本身的演变历程,三是参与经营南路边茶的商人。
    田茂旺,男,土家族,重庆黔江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史、区域社会文化史、汉藏贸易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教育部课题一项,参研国家级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新华文摘摘要各一篇。

第八名
编号:GDZPS9478
书名:《茶船古道》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麦 苏爱清 龙天传 赵洋合著
书号:ISBN 9787540788292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以往众多讲解六堡茶种植加工、品鉴收藏等基础知识的书籍,这本《茶船古道》主要聚焦于历史,试图为读者还原当年大批量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被运往海外的壮美画面;同时引导读者置身于茶品之外,从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六堡茶的发展历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懂过去才能知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茶船古道》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必读之书,而且值得多读。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两广、港澳、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学习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进阶的必修课,而阅读这本《茶船古道》就是绝佳的途径。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持续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沿着茶船古道线路走向一路追踪探访,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进行抢救性的采访记录,把一手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老照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们。仅从开篇的几个小节,你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解说之详尽、数据之齐全、图片之珍贵,这是一本用心之作。它能为读者拨开云雾,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看六堡茶的枝繁叶茂、兴衰起落。全书3章,33节,多达400多页,内容足够饱满,阅读起来也十分轻松,这得益于丰富的历史照片,以及大量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生动的自诉,使这书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具感染力。 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翻阅此书犹如观看一场大型纪录片。
    书中,第一章概述了“茶船古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线路、茶叶运输和制作工艺的变迁;第二章,把茶船古道线路中重要的转运点、生产点及海外主要消费地做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透过文字,你能深切感受到六堡茶绝不单是一杯茶,它还是很多家庭生计的维系、生命的保障、生活的必需品;第三章,通过讲述者分享的一个个故事,把看似零散细小但又不可或缺的历史汇聚起来,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六堡茶历史轮廓,丰富了人们对它的认知。茶船古道承载着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促进着六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亲身经历那段起起落落的历史,却可以边品茶,边读《茶船古道》,重新再认识我们手中的那杯“红浓陈醇”!
    杨麦,梧州日报编辑,广西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史学、文学、茶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医药、戏曲、饮食、书画艺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组织开展“茶船古道"大型历史文化挖掘项目,带领专业团队完成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海内外线路的调查考证,在业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茶船古道"文化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苏爱清,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历任梧州日报社专刊中心主任,梧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任梧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三级调研员。
    龙天传,男,梧州日报社。
     赵洋,梧州日报社记者。

第九名
编号:GDZPS9051
书名:《中国香文化简史》
版别:商务印书馆
作者:滕军 李响著
书号:ISBN 9787100190237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2101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香事盛行。不同于日本香道的严格礼法,中国香文化的常用香料不仅廉价,而且易于获得,这背后是圆融、中庸、务实的文化传统。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香料、香具、香人、香方乃至诗文典籍,囊括之丰,涉猎之广,一本书即可完整了解中国香文化。全书分为六章,围绕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展开。作者从先秦开始,对每个朝代的香药、香事、香俗以及香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深入的阐释。该书还对中国香药、中国香器、文人香事等做了专题性的讲述。最后一部分附列四库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香谱,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此外,该书还具备香文化读本的性质,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每一章的最后,都呈现一堂香课,除教习香囊、香珠、香牌等常见物的制作,还对常见的仪式、香料做了讲解。该书帮助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了解香的历史、香料、器物、仪轨等,内容全面详实,不可多得。
    滕军,1955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专注研究日本传统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著有《日本香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叙至19世纪的日本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等。讲习茶道、香道课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李响,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外交学院,传统艺术研究者、西方艺术史译者、岁时生活践行者,著有《中国插花简史》《似是故人来——岁时生活札记》。

第十名
编号:GDZPS11793
书名:《茶文化研究的历史学派:陈文华茶文化研究路径与学术贡献》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余悦主编
书号:ISBN 9787109324923
定价:288.00
出版日期:202409
内容简介
    为了梳理总结当代茶文化研究成就,彰显老一辈专家学者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当代茶文化学术史留下宝贵资料,特编撰《当代茶文化研究大系》(6本)。其中,《茶文化的历史追索》把陈文华先生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资料保存下来,特别强调原件的收集工作每位专家有代表性、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演讲介绍,专家专访或报道的原始资料,生平与学术年表等。本书既是历史性的全面总结与梳理,又能对茶文化界的现实问题释疑解惑,是一本兼具多重价值的工具书,可供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教师、学生参考。本书由与陈文华先生有30多年交谊的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研究员主编,一批权威专家撰文,青年学者承担编辑任务。经过五年的努力,该书终于得以出版。
    余悦,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