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彭庆中,字炫皓,号三口居士、一茶山人,广西苍梧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梧州日报社,并任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十数载遍访茶区,会友论道,深得六堡茶品鉴之妙。
第二名
编号:GDZPS11727
书名:《预见中国茶》
版别: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欧阳道坤著
书号:ISBN 9787577009858
定价:76.00
出版日期:202409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等茶叶行业知名专家作序,浙江省茶叶研究院院长姜仁华、安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宛晓春等行业领军人物倾情推荐,旨在重新定义并提炼、传播中国茶的文化、商业价值,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对中国茶的文化、消费、品牌、营销、产业等进行深度解析,对中国茶的未来发展进行系统思考。全书共分十一章,分别从中国茶历史、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消费、中国茶品牌、中国茶营销、中国茶企业、中国茶产业、中国茶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国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预判和建议,为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书适合茶叶行业的从业者、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
欧阳道坤,国茶业独立评论人、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副院长、知名茶产业与茶营销专家,曾任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信阳 茶城总经理。有近十年的大型茶企实操经历,广度观察和深度研究中国茶业的本质,深刻洞察和大胆研判中国茶业的未来。高频度深入茶产区、茶企业、茶市场,以现代商业趋势看传统茶业,以世界茶业视角看中国茶业,为多个茶区和多家茶企提供战略咨询与策略服务,发表大量茶产业的观察与评论文章。
第三名
编号:GDZPS10738
书名:《茶席美学清谈》
版别: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舒臣著
书号:ISBN 9787541165375
定价:158.00
出版日期:202212
内容简介
《茶席美学清谈》图文并茂,其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茶席设计、茶席色彩、茶席诗话、茶会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第五章 “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合,历史的舞合。当代作家宓月老师评价“这是一本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不论是喜欢摄影、茶道,还是喜欢茶席设计,喜欢散文随笔,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
白舒臣,厦门人。台湾季野会心茶道大陆首批行茶师、讲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 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厦门【予舍】空间主理人。自小随父喝茶,喜史诗好文词,近十年系统师承茶花双修,发愿借一杯茶汤管中窥豹,与更多人分享古人唯美的生活智慧。
第四名
编号:GDZPS11289
书名:《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
版别: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陈栋 刘建明主编 段洁 卢锦燕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74404434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3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史料考证为依据,简要面系统阐述了六堡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客观的划分六堡茶的核心产地,肯定了桂青、苍梧种两大群体都适合加工六堡茶的历史,根据制茶原理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艺流程和方法。由于六堡茶发酵技艺复杂,受原材料和加工场地环境及设备影响,发酵的时间和温湿度的控制及微生物菌群各异,也是我们常说的看茶做茶,书中一些数据也只是经验数值,仅供参考,不对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主编通过对六堡茶一千多年历史的追溯和复原,对传统制作技艺和创新工艺进行分析,对近代六堡茶工艺和品鉴进行总结归纳,相信这本《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不仅可以让您轻松全面的了解六堡茶的前世今生,正本清源,还可以挑逗起你品茗的味蕾,这是一名六堡茶匠人的初心。感谢一直关注与支持此书的单位与个人,感谢中茶公司张均伟、广西茶叶学会黄家琪会长、湖南农业大学陆英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吴华玲研究员、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赵冉博士和梧州学院茶学专业讲师魏诗琴等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意见和资料。
陈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硕士、生态学博士学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曾任:广东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茶叶科长、副处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科学家(2007~2015),广东省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3-2014),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巡视员(2014-2020),全国和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5-2015)。在名优红茶,风凰单丛茶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选育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与审评,黑茶类"越陈越好”品质机理等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省部级多项茶叶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主持选育风凰单丛、丹霞系列白(红)茶等新品种6个,主编《现代农业技术实用教程》(22册)、《茶艺与评茶技术》等,参与主编《中国名优茶选集》《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产品加工》等专著10余部,发表比较有价值的茶叶研究论文30余篇。
刘建明,男,汉族,53岁,苍梧县茶业世家南昌號第四代传人,从事茶叶销售生产近三十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国家一级制茶师、二级评茶技师、高级调饮师、茶园管理师、高级考评员、六堡茶制作技艺双非遗传承人(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国家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现任广西六源茶业公司技术总监、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协会副会长,广西标准化协会理事和专家库专家,广西茶叶学会理事,受聘广西梧州六堡茶工匠学院、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及苍梧县中专(茶叶加工老师),产品获50多个奖项,徒弟及学员参加各类赛事累获殊荣,个人获市创新成果4个一等奖,刘建明个人工法命明一项,实用专利二项,发表茶业专业论文五篇,主编出版六堡茶专著《广西六堡茶加工与品鉴》和编写《适制六堡茶茶树栽培技术》教科书,编写六堡茶团体标准7个,企业标准1个。刘建明多年来致力于茶叶加工研发,热心于公益事业,曾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梧州工匠等荣誉。其极具创新精神,多年致力于传匠技、铸匠魂、育匠人,是一位少有的兼具传统与现代六堡茶制作技艺的匠人。被誉为具有匠人精神的“茶痴”。
第五名
编号:GDZPS11333
书名:《中国(潮州)工夫茶艺》
版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作者:叶汉钟主编 卢湘萍 叶青青 洪丽纯副主编 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
书号:ISBN 9787516760611
定价:60.00
出版日期:202310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编写理念,依据行业相关规定及要求,结合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编写,力求突出培训特色,满足培训与考核的需要。本书详组介绍了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求,全书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概况、中国茶文化、茶类知识、乌龙茶、中国(潮州)工夫茶、中国(潮州)工夫系冲海技艺等。本书可供相关人员参加上岗培训,在职均训使用。
叶汉钟,1963年出生,从事茶行业30多年,是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和省级非遗项目“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历任全国职业院校手工技能大赛中职组手工制茶赛项专家、裁判长,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凤凰单丛》、《潮州工夫茶话》、《中国(潮州)工夫茶艺师》教材、《潮州工夫茶概述》、《中国食茶概述》、《工夫茶文化》、《次品乌龙茶就上手》等著作。获“中华茶文化传播优秀工作者”,首届兴文强茶贡献奖(茶祖印象杯)杰出茶人,“中华茶人榜样”——中华匠心茶人称号。
叶青青,1992年出生,2011年6月,理科生叶青青参加高考,没能赶上当年年底出台的广东省艺考新政策——不再限制美术生必须是文科生。借由艺考考上设计类专业路子不通,她想过报考不要求参加艺术类高考的珠宝设计,但还是因为分数达不到理想院校要求而作罢。叶青青就去了浙江农林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专业。基础茶艺、茶的制作与品评、茶文化通论……专业课涉猎广泛,除了茶艺课老师说过“被茶泡大的就是不一样”外,叶青青并不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大学的时间飞逝,在大三的临界点上,叶青青选择备考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四年后,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叶青青向“设计”靠近,研究方向是潮州工夫茶具。叶青青毕业论文的题为《潮州工夫茶茶具造型研究——以潮州手拉朱泥壶为例》,厘清潮州工夫茶与潮州工夫茶艺的概念,溯源潮州工夫茶与手拉朱泥壶的历史。2020湖南省茶叶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研修班和茶评师的考试。学院出身,又在杭州7年,她惯于向外吸取能量与知识。“长沙有一家茶饮店叫茶守艺,他们家出了一个‘茶叶蛋’,把茶叶需要长期保存的概念替换掉,就是做快消品,只有3克,让你在一个星期或者两天内消耗完它。”叶青青手里比划着“茶叶蛋”的大小,眼里露出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
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前身为中国老教授协会职业教育研究院,是在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下,于2015年9月21日成立的全国性、专业性、学术性组织。中国老教授协会作为我国高质量、高智力人才的聚集组织,目前拥有会员超过10万人,全部为教授、研究员等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其中两院院士200余位,曾任高等院校正副院、校长和科研院所正副院、所长1500余位,政府部门司局级以上领导800余位。委员会基于对协会优质资源的整合,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开展国家新职业新岗位新技能体系建设;致力于院校学科设计、改革实践及“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致力于搭建平台,为院校及社会化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和技术支持。截至2022年2月,委员会已主导研发包括职业培训师、企业教练、创业教练、家庭指导师、私人健康顾问、茶道养生师、儿童体质调理师、居家养老护理员、生活空间管理师、商务谈判师、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师等各类新职业新岗位新技能体系建设项目40余个;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和出版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用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50多种。
第六名
编号:GDZPS9752
书名:《茶经诵读功课:修订版》
版别:华夏出版社
作者:[唐]陆羽著 蓝彬主编
书号:ISBN 9787522202181
定价:26.80
出版日期:202201
内容简介
《茶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由于写作年代久远,生僻字多而困住广大现代读者对它的了解。鉴于此,本书编者在十几年传播茶经文化的基础上,花费多年心血,精雕细琢编撰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茶经爱好者的喜爱,并使《茶经》获得广泛传播。陆羽在唐代是一位音韵学大家,《茶经》是一本音韵极美的著作,读起来像《诗经》又如汉赋一样美,本书从读音与断句入手,花很多时间去校正一个字的读音问题,一段文字的断句,都是为了让《茶经》读起来更有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茶经》要从诵读开始,本书除按《茶经》原文的十篇排列以外,还借鉴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将《茶经》7000多字分成三十多课,也就是读者每天熟读200多字,一个月左右能熟读《茶经》。
陆羽(733—804),唐代茶学家,被尊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著述《茶经》期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麻鞋,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宋代学者陈师道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蓝彬,陆羽《茶经》文化推广与践行者,倡导生活茶理念,对茶文化创意有研习。曾参与策划专刊《茶叶传奇》、图书《品鉴中国茶》,主持编辑了《中国茶经》(于观亭主编)、《茶鉴》、《铁观音品鉴》等图书。擅长组织与策划茶会,是“二十四节气茶会”、“名茶品鉴雅集”以及“体验民族茶俗之旅茶会”的发起人。
第七名
编号:GDZPS5363
书名:《思辨六堡茶》
版别: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贤武编著
书号:ISBN 9787549401406
定价:38.00
出版日期:201012
内容简介
《思辨六堡茶》是梧州六堡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出品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六堡茶的专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该书集茶文化、管理学、营销学为一体,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身,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不可多得的六堡茶专著。本书有三大看点:一、结合《中国茶事大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等经典书籍,对何谓“六堡茶”重新做出兼顾现状和历史的定义:“六堡茶,因起源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而得名,后泛指在广西适宜加工的特定区域内,选用适制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L.O.Kunts)的芽叶和嫩茎为原料,采用六堡茶传统初制工艺、六堡茶精制工艺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红、浓、陈、醇等品质特征的黑茶。”二、引用大量的史实,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了六堡茶有史可查的历史为1800多年。三、首次提出将龙母文化融入六堡茶文化之中,并首创了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六堡茶茶艺。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与以往与六堡茶文集方面的书籍不同的写法,开篇便以“念奴娇”这一词牌,用一首词全面介绍了六堡茶的出处、特点和历史:西江东去,浪淘尽,多少疑团迷雾。古郡苍梧,人道是,六堡名茶出处。红浓陈醇,香味奇特,惊为天上物。如此佳木,世间有谁能识。遥想桐君当年,巨著初就了,不忘瓜芦。茶山御使,陆鸿渐,茶经亦有记述。及至清朝,名声终鹊起,南洋远渡。今重得誉,引来茶君无数。
在文中介绍到六堡茶的历史和特点时,作者在采用了大量的史实和科研成果,有理有据进行论述的同时,还时不时在恰当的时候幽默一把,严肃而不呆板,诙谐而不失庄重。诸如“拍砖?拍砖你用豆腐砖”、“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我这心碎的,捧出来就跟饺子馅似的”、“如果我们真的重视六堡茶产业,就行动起来吧,不要让关心六堡茶产业的热心人等得都关上了心”等等。这种独树一帜,白话正说,该严肃时严肃,该诙谐时诙谐的写法,使得本书不但具有很强学术性,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当说到茶文化时,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可多见的有关古诗,在六堡茶茶艺一节,更是针对十八道工序,创造了十八首古诗文体,朗朗上口地介绍了六堡茶以及每道工序的寓意,值得茶艺爱好者收藏。如:檀香袅袅钟鼓鸣,燃点活火煮甘霖;柔荑玉手扰清梦,醒却陈茶备烹茗。饱含沧桑成名茶,红浓陈醇味极佳;三分到嘴烦疾除,七分落肚醉陶家。潜龙静虚通玄境,为悟古韵且含英;陈香过后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谈到六堡茶的出路时,本书以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刘欢同志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形象地将六堡茶的重点市场点了出来。在谈到六堡茶行业管理和营销时,更将儒家管理学融了进来,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等,画龙点睛地将管理和营销的精粹点了出来,并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儒家北辰管理模式和品牌建设系统,值得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一读。本书还是一本六堡茶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在书中,不但介绍了有关六堡茶专家对品鉴、收藏六堡茶的心得,还介绍茶具的鉴赏和搭配,值得入门者和好茶者借鉴。可以说,此书将是六堡茶业界一本不可多得的黄卷。
李贤武,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士,资深新闻工作者、营销策划工作者、广西六堡茶种质创新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关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在区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100多篇首。从事六堡茶行业近20年,对六堡茶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多次在北京、山东、上海举办六堡茶文化讲座。
第八名
编号:GDZPS9478
书名:《茶船古道》
版别:漓江出版社
作者:杨麦 苏爱清 龙天传 赵洋合著
书号:ISBN 9787540788292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2008
内容简介
本书不同于以往众多讲解六堡茶种植加工、品鉴收藏等基础知识的书籍,这本《茶船古道》主要聚焦于历史,试图为读者还原当年大批量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被运往海外的壮美画面;同时引导读者置身于茶品之外,从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六堡茶的发展历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懂过去才能知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茶船古道》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必读之书,而且值得多读。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的影响力不亚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两广、港澳、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学习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位六堡茶爱好者进阶的必修课,而阅读这本《茶船古道》就是绝佳的途径。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持续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沿着茶船古道线路走向一路追踪探访,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进行抢救性的采访记录,把一手的历史资料、珍贵的老照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们。仅从开篇的几个小节,你就能感受到这本书解说之详尽、数据之齐全、图片之珍贵,这是一本用心之作。它能为读者拨开云雾,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看六堡茶的枝繁叶茂、兴衰起落。全书3章,33节,多达400多页,内容足够饱满,阅读起来也十分轻松,这得益于丰富的历史照片,以及大量历史参与者和见证者生动的自诉,使这书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更具感染力。 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翻阅此书犹如观看一场大型纪录片。
书中,第一章概述了“茶船古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具体线路、茶叶运输和制作工艺的变迁;第二章,把茶船古道线路中重要的转运点、生产点及海外主要消费地做了详尽的介绍,是该书的重点。透过文字,你能深切感受到六堡茶绝不单是一杯茶,它还是很多家庭生计的维系、生命的保障、生活的必需品;第三章,通过讲述者分享的一个个故事,把看似零散细小但又不可或缺的历史汇聚起来,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六堡茶历史轮廓,丰富了人们对它的认知。茶船古道承载着六堡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促进着六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亲身经历那段起起落落的历史,却可以边品茶,边读《茶船古道》,重新再认识我们手中的那杯“红浓陈醇”!
杨麦,梧州日报编辑,广西六堡茶感官审评与鉴定专家库专家,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史学、文学、茶学研究,涉猎甚广,在中医药、戏曲、饮食、书画艺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组织开展“茶船古道"大型历史文化挖掘项目,带领专业团队完成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海内外线路的调查考证,在业界引起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为“茶船古道"文化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苏爱清,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历任梧州日报社专刊中心主任,梧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现任梧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三级调研员。
龙天传,男,梧州日报社。
赵洋,梧州日报社记者。
第九名
编号:GDZPS10977
书名:《建阳小白茶》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吴麟编著
书号:ISBN 9787533568573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2211
内容简介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野生茶树。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茶,作为健康饮料的功效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如兴奋解乏、益思少睡、消食去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等,历代医药书籍均有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茶的效用也在不断扩大。从初期的药用,发展到宫廷的高级饮品,再逐渐成为大众“人家一日不可无茶”的普通饮料。饮茶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茶饮方式的不断改变,制茶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提升。茶叶从生煮羹饮开始到晒干收藏、制饼烘干,逐渐地通过蒸青、榨汁、降低苦涩把茶饼做到极致,创造了外观、香味口感极佳的团茶,在宋代时期被皇帝所赏识,成为贡品,兴盛一时。明朝朱元璋罢拙团茶后,散茶出现,茶叶生产加工方式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从明朝至清朝,各种茶类加工工艺相继出现,发展很快。短短的几百年,就从炒青绿茶的创制发展到了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类别较为齐全的各种茶产品。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式茶产品的增多,有人从“微生物发酵说”开始,逐渐演变成按“全发酵、半发酵、不发酵”方法对茶叶产品进行分类。后来,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根据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素变化程度的顺序,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方法,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六个茶产品大类。
白茶是茶产品的一个大类,它属微发酵茶。因其满披白毫,外观如银似雪而得名。其实,在白茶中根据茶叶树种和叶片大小还有具体的品类之细分。茶界泰斗张天福在调查研究白茶创制发展的路线时曾经有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之说。这里所说的小白、大白、水仙白虽然是白茶大类中的几个细分品类,但人们日常都习惯将其称之为白茶。小白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白茶,发源于建阳区漳墩镇。清乾隆二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由漳墩先民肖氏创制。当时肖氏用当地的群体种菜茶晾制的白茶,其毫芽和两片叶叶背绒毛灰白,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白毫”“白仔”。白毫茶因最早出现在建阳的漳墩镇南坑村,历史上也被称为“南坑白”。建阳群体种菜茶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所产的白毫茶,毫纤细,叶张幼嫩,因此,又称之为“小白茶”。
建阳还是水仙茶树的原产地和水仙白茶的发源地。19世纪中叶,建阳小湖镇大湖村先民用水仙茶树鲜叶进行挑针,挑针后的鲜叶用来晾制水仙白,从而创制了水仙白茶。水仙茶树属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水仙白茶产品归类为大白茶。在茶业发展历史上,建阳是中国白茶的重要产区。建阳小白茶的创制开创了白茶类产品的历史先河,为中国白茶类产品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建阳创制的两个白茶产品中,小白茶创制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技术最为成熟,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白茶产品产销最最大,是建阳白茶品牌的代表性产品。这本技术专著基本是以小白茶的传统工艺技术与悠久文化积淀为核心和主线进行取材,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与水仙白茶两个产品的前世今生,因此在确定著作主题时就将本书定名为《建阳小白茶》。
建阳白茶的品种很多,有传统工艺生产的小白茶,有水仙茶生产的水仙白(属大白茶),还有引进大白茶树生产的大白茶,众多品种生产的白茶极大地丰富了建阳白茶的内涵。但在众多的白茶品种中,建阳白茶的主导产品还是小白茶与水仙白茶。在生产实践中,建阳既生产小白茶,又生产水仙白的茶企很多。虽所产白茶产品不同,但制作工艺基本大同小异。本书主要研究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而研究内容的取材又主要来源于小白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就会存在研究内容的概念把握,对此特别需要作个说明。在编著本书内容中的几个概念表述上,考虑到本书的实际应用效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既不好用小白茶概念来定义,又不好用水仙白或大白茶概念来定义,故只能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比较贴切。用建阳白茶概念来定义书中的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茶企茶人在实践中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迷茫和异议,还可以用建阳白茶概念把小白茶与水仙白两个品类的内容统一起来论述,消除读者心中对几个概念问题的疑问。
《建阳小白茶》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发展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花色品种、制作技艺、品质特征及品鉴方式等。相信通过对建阳小白茶知识和文化的全面介绍,一定能够让更多的茶人茶友更加全面地了解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更好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让建阳小白茶和水仙白以更优秀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大众。
吴麟,高级工程师、高级(一级)评茶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南平分校客座教授。曾任福建省建阳茶厂厂长,后任建阳区茶叶协会顾问、建阳区白茶协会技术顾问。陆续在《中国茶叶加工》和《福建茶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十名
编号:GDZPS7480
书名:《广东普洱》
版别:中国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成 桂埔芳著
书号:ISBN 9789889824372
定价:32.00
出版日期:200609
内容简介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茶人的故去,广东最早开始研制普洱熟茶技术的那段历史也日益湮没在时光深处,越来越少人知道广东茶人曾经创造的现代普洱茶史。2005、2006年间,普洱茶市场大热,关于普洱茶的各种信息骤然增多,其中一些说法引起了80岁的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时只知道云南,而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一个误解,说芳村市场有很多假货、劣货。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张成找来曾经的同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担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品质检验工作的桂埔芳,两人决定合作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要为广东人争口气,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那段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的信息,觉得很多东西被人误解了,后人不知道了,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历史责任要把它保存、传承下来。当时张老有严重哮喘,足不出户,他就经常发短信给我,有时晚上想起一段就发一段,第二天我再把他发来的内容录入电脑里。”回忆起当时著书的情形,桂埔芳还很为老人的精神感动。2006年,由张成口述,桂埔芳整理的《广东普洱》出版了。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历史中空白的一段。在张成老人已经故去的今天,桂埔芳带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根据张成老人的介绍,传统的原料普洱茶有三千年历史,但只能作为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只有百年,而且其创始可谓歪打正着。广东普洱茶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身是由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大叶晒青毛茶演变而来。云南最初并没有做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早的茶叶交易市场,云南的生茶、散茶都往广州运过来。当时由云南到广州,交通极为不便,茶叶用骡马驮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以上。长途跋涉,日晒雨淋,温湿交加,茶叶抵达广州后 往往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生茶的刺激感、涩感却发生了转化。这样的茶推出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省港澳的茶商都是紧密相关的,广州茶商在港澳开分店、分号,港澳茶商也会在广州开分店、分号,通常都是家族式经营。那时港澳销售的普洱茶都在广州、珠三角加工后供应。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购进青毛茶原料就地加工,但港澳之地寸土寸金,受场地狭窄、人工昂贵的限制,无法大批生产。1953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在当时计划经济年代,茶叶属于统购包销的商品,全国仅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经营权。因港澳茶商对普洱熟茶有出口订单的需求,1955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三人普洱茶攻关小组,开始着手进行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的研制。距离现在芳村茶贸市场仅一箭之遥的大冲口加工厂,就是当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加工普洱茶的原始基地,也是普洱熟茶生产工艺化开始的地方。
根据张成老人的回忆,广东普洱茶加工技术的研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原来普洱茶的加工是分散在民间茶商之间,以作坊式的小手工业形式操作,各自为政,互不外传。加上当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间茶商或因心存疑虑,怕做坏茶难负责任,不予合作。张成和同事们的技术攻坚只能边做边摸索。“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和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广州高温潮湿,通风设备最重要。渥堆到四五十摄氏度时必须散开,否则会把茶叶烧坏。当时的车间不够用。1957年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一批普洱茶发酵急需摊晾,原来准备的场地因漏雨潮湿无法使用,趁着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春季交易会闭幕撤场的空隙,将这批茶叶装运到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茶叶下面垫竹席,四周用大马力风扇吹晾。”桂埔芳转述老人的记忆。攻坚两年后获得成功,这种技术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做出开拓性贡献。第一块广东普洱饼茶1959年面世了,张成老人一直保留着这块饼茶。经过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甜,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欢迎。《广东普洱》提供了一些当年出口的数据,普洱茶的实际出口是从1957年开始的,到1983年跃升到居各种出口茶类的首位。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七八十年代也深受本地消费者的欢迎。老一辈广州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由于其加工工艺后发酵的特性,茶性平和,适合广东人的体质,特别是老年人,所以有“寿星茶”、“伯公茶”之称。
桂埔芳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如今她是广州盈誉茶叶公司的高级评茶师,一直没有脱离茶业。在她的记忆中,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广东普洱茶加工工期长,从润水、渥堆到后发酵适度,摊晾,一般需时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个茶厂,第一个茶厂在工业大道,以加工出口红茶和绿茶为主,第二个茶厂在东晓海印市场附近,是专为普洱茶加工、分筛、整形、拼配的第二茶厂。“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那时候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等,各地县市都在做普洱茶,尤其是肇庆搞发水很好,因为发水茶需要场地,他们那边有防空洞。二厂存放空间不够还把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作为茶叶寄存的仓库。当时我是做品质检验的,经常要下厂,要跑防空洞,看到茶叶一堆一堆的。防空洞里比较阴潮,但湿度不够的时我们还要用麻袋盖上去,然后喷水。”桂埔芳回忆道。广东普洱茶早期的原料都来自云南,在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多个云南茶厂便派了专人过来广东取经学习,将技术带回云南,后来还以现代化设备加以提升。不过到了80年代,广东的技术也不轻易外传了。桂埔芳分析,广东普洱茶技术后期不再外传,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从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都属于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需要,原料由广东、广西、云南扩充到海南、四川、越南等。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省,更多省份有普洱茶出口。80年代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本位考虑,阻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情所需,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技术有了保护意识。此外,普洱茶菌类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整个工艺流程包括杀螨,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便公开。还有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因为茶类是食用的,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程序的话,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是会针对不同的出口国家要求用不同的工艺来操作。”桂埔芳解释。198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了全省普洱茶加工现场会议,整理收集了有关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存储旧,生化研究,防虫除螨等论文12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本文献,受当年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对外发表。桂埔芳在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都没有看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她写作《广东普洱》时,曾任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出口部科长的徐福祥老人把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她才得见。如今她好好地保留着它们。
张成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三人攻关技术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茶叶工作56年,亲历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因技术小组另两位成员以及更多老茶人的故去,张成深感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重担落在自己身上。
桂埔芳,女,1956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1977年进入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质鉴定和评审工作。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广州盈誉茶叶有限公司经理。2008年——2013年被选拔评为享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十一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贸易、质量管理工作。持续不断以茶文化为载体,促外交、促和谐、促经贸。多年来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名优茶质量评比和茶叶知识培训工作。成功组织“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润思祁红广州推介会”,将已进入上海世博联合国使馆的润思祁门红茶,在南粤大地绽放异彩。让钟情饮茶的羊城人,享用尊品皇家祁红。近年来,多次应广东省外事办邀请为英、美、意、印等多国驻穗领使馆举办“饮茶与健康”活动,外交官员们为中国茶叶的健康功效所钦佩。应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的邀请,为广东省首届婚庆主持人培训班,授课《茶与婚礼》。将中国五千年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婚礼相融和,以古朴的茶叶为媒,向年轻一代倡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应广州电视台G4、日本福冈电视台RKB组邀请,录制“外国朋友看广州”专辑,将广州的茶食、茶趣、茶人融入2010亚运盛事。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