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高级顾问、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浙江林业大学茶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农业考古》主编。于2014年5月14日20时07分在出差途中不幸逝世。
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霞浦三沙,少年时代毕业于三沙中心小学,1947年举家迁厦门,父亲是个木匠。还在他十岁的时候,因生活所迫,父亲就丢下一家老小,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谋生,善良的母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陈文华发奋苦读,在文学、历史、美术、文艺等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一位高材生。毕业分配在江西博物馆。在八年中,他参加挖掘了上千座古墓,江西几个大型水库。
他几乎是用脚一步一步量完的。在无数个充溢瘴气的墓穴里,他总是头一个进去,掘墓时掉下的砖头泥土经常砸得他头昏眼花。有时为了守卫文物,他还要在墓地过夜。为搜集农业考古资料,他跑遍了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博物馆。
他发现将农史研究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将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形成一门边缘学科,于是提出“农业考古”的概念。于是他决定用国家农委领导人资助他的科研经费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杂志一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来信赞扬:“《农业考古》充满了迷人的作品,它是我们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最有价值的刊物。它将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我国的史学权威白寿彝教授在专稿中也赞扬道:“《农业考古》是近年来办得很有生气、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一个刊物。”“在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农史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个“新的领域”就是中国农业考古学。它在日本考古学界也产生很大影响,称陈文华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1985年邀请他到日本奈良、东京、大阪、福冈等地讲学。
1991年,由陈文华主持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来自国内外15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这是国际学术界对新兴学科中国农业考古学的支持和肯定。陈文华献给大会的礼物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会后世界著名的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立即提出要和江西合作进行考古发掘以解决稻作起源的问题。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陈文华40年前参加发掘的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指名由陈文华任顾问。三年之后,果然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迹,将江西稻作历史推到1万年前,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于是“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又在南昌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学者近200人集聚仙人洞,考察了这一重大发现。仙人洞遗址也因此而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政府对他的国内外学术成就给以高度评价和荣誉,1998年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