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根生,浙江松阳县人,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系副主任。
1953年毕业于杭州高等农业技术学校,被分配到地方国营安吉农场(现南湖林场)任技术员。并于1953年秋至1954年春,在被称为浙江西伯利亚(最低温度-14.5℃)“红色沙漠”的贫瘠荒丘上,开辟条列式新茶园3100多亩。1956年,潘根生考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业就读,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在茶学大师庄晚芳、张堂恒教授等一批名师熏陶下,从事茶学教学与研究。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茶学系副主任和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讲茶树栽培学、茶树栽培生理学、茶树生物学、茶树生物学研究法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奖、教书育人奖。1998年8月退休。 潘根生主要研究茶树生物学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其中“茶籽变质原因和越夏保存方法的研究”,曾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89年他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进修于日本静冈大学,首次从茶叶中分离检出了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该项研究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1991年他应日本茶叶科技协会和ISTS组织委员会的邀请,出席了在日本静冈召开的国际茶科学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他还成功地将茶树根尖细胞分离为细胞壁分部、细胞质分部、细胞核分部和线粒体分部,这在国内茶学领域尚属首次。
在茶树栽培生理生态方面,他对遮荫茶树的生理生化变化,茶树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供铝条件下氮对茶树生育的影响,铝对茶树幼茎切片根分化的影响,茶树叶水势萎蔫系数与耐寒力的关系,茶树对水分的生理响应等项研究都取得显著成果和重要发现。在茶树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水培条件下茶树叶片和茎的发育速度减慢,叶内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体数量减少;土培茶树根细胞有丰富的核糖体结构。对茶树对夹叶成因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对夹叶是一类先行功能叶,其形成是茶树自身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平衡调节。该研究对新梢休止的瓶颈理论提出了异议。茶根尖细胞各胞器分部的分离及其铝的分布研究,成功将根尖细胞分离为细胞壁分部、细胞质分部、细胞核分部和线粒体分部,并测定各细胞器分部含铝量。研究揭示了茶树本身的自我抗铝毒害作用,理论上有重要科学意义,对实践上调控茶树铝营养有重要指导作用。茶树细胞各胞器分部的分离在茶学领域尚属首次,研究建立的细胞各胞器分部的分离技术,为从细胞水平研究茶树生物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茶学领域是一项新的突破。潘根生主持的茶树新梢生育的内源激素水平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建立了茶树内源激素GA3、IAA、ABA、Zeatin以及前体IAAD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GA3、IAA、IAAD在茶叶中检出和直接利用HPLC分析一次完成ABA和Zeatin的分离与定量,在国内外均属首次。研究发现了内源激素与新梢生长、茶树早生、茶芽早发一、茶树休眠的密切关系。探明并提出了耐旱茶树的选种指标,填补了茶树学领域激素理论的空白,理论上颇有建树和创新,项目还研究了外源物质对茶树新梢生育的影响,对开发茶树生长调节剂和有效化学调控,促进芽梢生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潘根生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的编写,主编《茶树栽培生理》,参加编写“七五”教材《茶树栽培生理学》,主编“八五”教材《茶树生物学》,参加撰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茶业大全”卷和《副业生产手册》等多部著作。其中《茶树栽培生理》获浙江省教委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在各类学报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茶树生育与内源生长素脱落酸的关系》、《茶树树冠结构与茶叶产量的相关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译作40余篇。潘根生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奖、农业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奖和科技成果奖等十多个奖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潘根生就搜集有关茶的农谚近百条,通过整理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选出79条目,加以科学解说,撰写成《浙江农谚选注——茶》,收到发掘农业遗产,古为今用的良好效果,很受广大茶农和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应上海科技出版社之邀,潘根生参编了《副业生产手册》,主笔茶树栽培。该书出版后,呈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同志在百忙中作了批示:“谢谢你们为促进农业生产做出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我想广大农村干部会以极大的兴趣欢迎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同意你们的意见:应该更广泛地征求农村干部的意见,使这本小册子有更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胡耀邦198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