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观沧,制茶与茶叶审评专家。长期从事茶叶加工和出口贸易工作,在红茶分级、红碎茶加工、眉茶精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浙江茶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晚年潜心茶文化活动。
个人经历
1918年10月5日 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
1932-1939年 在浙江奉化武岭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求学。期间派去南京全国稻麦改进所及安徽宣城稻麦试验场实习。1939年6月毕业。
1939-1940年 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部技术员。
1941-1944年 福建崇安中国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4-1945年 中茶公司福州办事处评茶室技士。中茶公司屯溪办事处派往祁门历口及凫溪口两实验茶厂任副厂长和厂长。
1946-1948年 大中国茶叶公司屯溪茶厂厂长。
1948年9月-1949年5月 台湾省台北商品检验局茶检室技士。
1949年6月-1987年 历任浙江省土产公司茶叶部国营杭州茶厂厂长;浙江省茶叶公司、特产公司、茶叶进出口公司科长、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务。
1987年 退休。
生平简介
陈观沧,1918年10月5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一个经营中药店铺的家庭。1932年就读浙江奉化县武岭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6年由校方派往南京全国稻麦改进所及安徽宣城稻麦试验场实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宣城沦陷前夕,离皖重返武岭农校学习。1939年6月农校毕业,投考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部,担任驻厂检验员,从此开始了他的茶叶生涯。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陈观沧在浙江省茶叶公司工作,长期负责茶叶收购、加工及出口等业务技术工作,为发展浙江茶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建设浙江茶叶精制加工基地方面成绩斐然。他先后主持筹办国营精制茶厂18所,初制茶厂2所,茶叶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同时还负责建立了毛茶收购和精制茶加工、出口的实物标准样和评茶检验制度,并举办相应的技术人员培训班。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施茶叶初、精制从手工操作向全程机械化过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在茶厂内建立完整的茶叶精制技术规程、全面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茶厂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产品创优质、树品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他还积极想办法,采取茶厂、茶场之间的加工经验交流、评茶检验统一目光、花茶窨制现场比武和茶叶出品质量评比多种方式,奖励先进,共同提高茶叶的加工和检验水平。1980年12月,他带领技术人员,吸收上海出口茶叶拼配交货的经验,结合浙江实际,经过一个多月的评茶、选样分析,配制出一套适用于浙江产品的出口珠茶、眉茶贸易样品,为推动浙江自营出口茶叶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2年,浙江茶叶产大于销,年产茶叶12万吨,库存积压5万吨之多,发生严重滞销现象。省茶叶公司决定由陈观沧主持,开办杭州茶叶交易中心,组建沪浙茶叶联营处,在上海开设“浙江茶叶商店”,在天津、杭州等地举办茶叶展销会等活动。根据浙江绿茶产量大,国内市场上花茶供应奇缺的实际情况,他又主持规划增加花茶产量,从筹办茉莉花苗木到扩大引种、选择产区、增设花茶加工厂等,并先后去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以及太原、西安、成都等地调查花茶市场情况,谋求产销结合。至1985年,全省花茶产量增至1800万千克(36万余担),比1980年的450万千克(9万余担)翻了两番。这对缓解浙江茶叶滞销现象,起到一定的作用。
1983年,陈观沧改任公司总工程师,除继续负责茶叶加工业务技术外,重点转入抓好出口茶质量与培训技术人员等方面工作,同时兼办省供销社系统的工程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987年,他办理了退休,时年69岁。陈观沧年近古稀,仍为多种茶叶书籍和刊物写稿,并担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华茶人联谊会主编的《中茶公司经营史录》、《五千年中华茶业大事纪年》、《中国——茶的故乡》等茶书和大型画册的编委、顾问等工作。他主持撰写了《浙江省供销社志》的茶叶章节,他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丛书《浙江省茶叶志》中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有关编写、审稿等工作,他还参加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编的《中国茶学辞典》的有关章节编写与编委等工作。近年来,他虽已年届八旬,仍乐于写好这些有历史价值的茶书。他撰写的《五十年茶叶研究录》,是他一生从事茶叶研究工作的实录,全书25万字,1993年出版。陈观沧十分重视弘扬祖国茶文化事业,1982年,在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庄晚芳教授的倡导下,由他具体负责筹办“茶人之家”,经过几年的努力,1985年“茶人之家”新居落成于杭州西子湖畔洪春桥。10多年来,陈观沧积极组织开展国际国内间的茶文化学术研讨、茶道茶艺交流,以及举办“吴觉农奖学金”等多项茶文化活动。他还主编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内部刊物,后改为公开发行的《茶博览》),大力传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藏丰富的祖国茶文化。在国内国际间茶文化热潮到来之前,他已悄悄地掀起了茶文化的浪花,为促进祖国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主要论著
1 陈观沧.眉茶精制的原理.茶叶研究所《万川通讯》,1941(4)
2 陈观沧.红茶分级之研讨.福建农业,1943.8(7、8、9):55~65
3 陈观沧.红茶分级试验.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茶业总公司合作试验报告书,1944
4 陈观沧.祁红拼和分级试验报告.茶叶研究,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1944,1(2、3):12~14,64~87
5 陈观沧.红茶碎切制造的研究.茶叶研究,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1944,2(4):12~14
6 陈观沧.眉茶质量问题的探讨.茶叶,1979(4):4~7
7 陈观沧.谈浙江出口绿茶的质量问题.中国茶叶,1983(1):12~14
8 陈观沧.客来敬茶之茶礼.茶叶,1989(4):49~51
9 陈观沧.浅议出口茶“贸—工—农”型产业结构.茶人之家,1985(3):42~45
10 陈观沧.五十年茶叶研究录.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主要贡献
1942年,茶叶研究所派陈观沧去安徽祁门茶业改良场进行红茶新产品“红碎茶”的试制,这是中国最早进行的开创性试验。他在试验报告的“序言”中说:“中国现在的茶叶,就是从市场上竞争而败退下来了。但是,中国的茶叶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要重新抬头,并非不可能。从茶叶制造来说,我们先要从手工业的圈子里跳出来,追求一种新的方式和制造,这些还待我们在目前以及将来的困苦环境中,去作不断的研究和探求,始能获得的”。当年,他凭籍这样的思路,突破了中国红茶禁区“工夫”制茶传统模式,大胆进行了祁门红茶的碎切制造试验。经过1942年春、夏、秋三季红碎茶试制,获得了我国早期试制红碎茶的科研成果。其红碎茶试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是:①红茶碎切制造。其青叶碎切后萎凋,产生香味青涩的不良影响;在揉捻之前或后进行碎切制造,能获得可喜的良好效益。②从红茶碎切制造过程中发现,可利用机械剔除部分茶梗和茎脉等,以提高品质纯度。③红碎茶制造的关键问题,是碎切制造专用机械的设备和创新。④试制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碎切红茶机械与工艺的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看来是个遥远的理想,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则已经实现。我国红碎茶机械与制造工艺已日趋完善,红碎茶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主要茶叶出口产品之一。
技术成就
20世纪40年代初,陈观沧在福建崇安茶叶研究所工作时主持了“红茶分级”等科研工作。依照吴觉农所长关于“茶叶科研要迎头赶上国际水平,并应直接与茶叶贸易经济相结合,为振兴华茶事业负起责任”的指导思想,他潜心于“红茶分级”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目的是为了战后中国出口茶叶创立品牌提供努力方向。他在《红茶分级试验报告》中提到:“欲求中国红茶之复兴,务使产制集中,利用机械,划一出口,废弃以往茶叶大面制,针对国外需要,确定合理等级之拼和茶,由‘地方性’推及‘全国性’与‘世界性’,庶可扫除滞积多年之外销障碍”。经过两年的试验工作(1942年在安徽祁门,1943年在福建崇安与福安两地)陈观沧对红茶的分级技术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①重视分级茶叶的原料选取,这是直接影响到以后商品茶各等级的质量基础,其毛茶原料之选取效果,大于精制成品茶的选取效益。②商品茶的特性,不论内外销茶,均可利用茶叶的外形、内质上的差异,加以品质拼和,互相调剂利用。这是一项具有很大实践意义和价值的茶叶拼和技术。对以上两个技术关键问题,他分别撰写了《祁红分级拼和试验报告》和《红茶分级之研究》两篇论文,作了周详的论述。提出了“地方性”的拼和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海、广州等口岸公司,依据国内茶叶生产可能以及国外市场客户订货的要求,设立分级茶厂(出口拼配茶厂),累积多年经验,创立了许多品牌的拼配出口茶。这证明20世纪40 年代“红茶分级”研究课题提出的方向和目的是正确的。现代的红、绿茶和特种茶的内、外销商品茶,均采取了“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分级拼和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