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5-07 作者: 来源:福州新闻网 |
福州茶文化傳入日本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茶葉、茶具等物品的對外輸出,也是茶文化的對外輸出。”張振玉說,福州洪山鎮洪塘窯燒制的茶入、福清東張窯燒制的黑釉盞、福州建新鎮懷安窯等古代窯口燒制的茶杯等茶具在日本、東南亞等地都有發現,這些外銷茶具是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
市博物館18日起推出的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珍品展中,有兩個看似不起眼的宋代醬釉薄胎陶罐。張振玉說:“這在日本叫‘唐物茶入’,在日本茶道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洪塘窯址出土的,與日本出土的茶入出自同一個窯口。這是福州茶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依據。”據了解,“茶入”原是存放茶末用的小罐,胎質致密,器表施醬釉或黑釉,釉面亮澤,傳入日本后被視為稀世珍品。
在“斗茶”歷史上享有盛譽的福建建窯生產的黑釉盞,在日本被稱為“天目”瓷碗,福清東張窯在宋代一直在燒制仿建窯黑釉盞。日本有不少天目茶碗,建窯及其窯系的作品佔大多數,多是通過福州海上貿易輸出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博多地區有一個黑釉茶碗,造型為捺腰式束口碗,系福清東張窯特征,說明當時東張窯的黑釉盞已與建窯的黑釉盞一起遠銷日本。
福州曾是“世界茶港”
“五口通商前,武夷山的茶葉要通過水路和陸路,歷盡艱辛運到廣州出口。五口通商后,閩茶出口中心轉到福州,晚清福州茶市極盛,成為中國三大茶市之一和世界茶港。”張振玉說。
166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中國茶葉直接輸入歐洲。1684年,福州設立閩海關,為中國首個設立海關的城市。1844年,福州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福州的茶葉貿易在經歷了開埠初期近十年的沉寂后,到1853年突然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由於太平天國戰爭和上海小刀會的起義,切斷了武夷山通往廣州的舊茶路和通往上海的新茶路,清政府被迫解除海禁,開放福建茶市,允許茶葉從福州出口,各地茶葉經閩海關輸往歐美各國,茶葉貿易成為福州出口貿易的支柱。
福州清代茶市設在泛船浦、海關埕一帶,翁時農所作的《榕城茶市歌》生動地描繪了當時茶市的繁榮景象:“頭春已過二春來,榕城四月茶市開。陸行負擔水轉運,番船互市頓南台。千箱萬箱日紛至,胥吏當關催茶稅。半充公費半私抽,加重征商總非計。前年粵客來閩疆,不惜殫財營茶商。駔伶恃強最奸黠,火輪橫海通西洋。獨不聞,夷人賴茶如粟米,一日無茶夷人死。”
《申報》1880年12月11日也記載:“南台地方,為省會精華之區,洋行茶行,密如櫛比。”每年茶季一到,國內外茶商紛紛進入福建茶區採辦新茶,外銷紅茶均集中福州分類包裝,然后運往歐美,從而形成福州茶市。
福州茶市的茶葉主要源自福州郊區及閩侯、長樂、連江、羅源等地。此外,還有外省的毛茶。由於交通便利,各地茶葉通過水路、陸路運抵福州,福州成為省內最重要的茶葉中心市場。五口通商后,福州更與漢口、九江並稱中國三大茶市,茶葉年出口量達400萬磅,佔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據統計,1860年~1886年,福州港茶葉輸出量不僅持續上升,而且始終佔全國茶葉輸出總量的1/3以上,成為馳名中外的“世界茶港”、海上絲綢之路茶葉外銷的重要輸出港和轉運港。